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3-15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1.3 选题的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7-20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0-23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政务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和国外实践第25-32页
    2.1 相关概念第25-27页
        2.1.1 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第25页
        2.1.2 政务服务中心的性质及职责第25-26页
        2.1.3 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第26-27页
    2.2 理论基础第27-28页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7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7-28页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第28页
    2.3 国外实践第28-32页
        2.3.1 重视公共服务价值第29-30页
        2.3.2 法律的强大支撑第30页
        2.3.3 电子化政务的有效利用第30-32页
第三章 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背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32-40页
    3.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第32-33页
    3.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与内容第33-35页
    3.3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成效第35-36页
    3.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第36-37页
    3.5 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历史进程第37-40页
第四章 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0-53页
    4.1 政务服务中心的标准建设与运行缺乏具体法律保障第40-41页
    4.2 政务服务中心的现实定位模糊不清第41-43页
        4.2.1 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名称和建制不规范第41-43页
        4.2.2 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理念有偏差第43页
    4.3 政务服务中心内部人事双重管理的困境第43-48页
        4.3.1 对窗口工作人员无实质性的人事管理权第45-46页
        4.3.2 派驻单位对派驻人员的选拔不重视第46页
        4.3.3 派驻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第46-48页
    4.4 对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授权不充分第48-49页
    4.5 行政审批“体外循环”的尴尬第49-51页
    4.6 信息技术手段的制约第51-53页
        4.6.1 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网上审批利用率低第51-52页
        4.6.2 政务服务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尚未真正地实现信息共享第52-53页
第五章 完善与发展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对策第53-60页
    5.1 将制度保障落到实处,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第53-54页
        5.1.1 坚持推行“三集中两到位”第53页
        5.1.2 抓好前置审批的清理规范第53-54页
        5.1.3 加大力度引入“中介超市”第54页
    5.2 合理定位角色,突破自身局限第54-55页
    5.3 规范和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体制第55-57页
        5.3.1 争取人事管理的主动权第55-56页
        5.3.2 试点行政审批资格审查和问责机制第56页
        5.3.3 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第56-57页
    5.4 创新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机制第57-58页
        5.4.1 推广代办服务机制第57页
        5.4.2 创新服务方式第57-58页
    5.5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行政审批网络智能化第58页
    5.6 推行标准化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第58-60页
        5.6.1 完善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第58-59页
        5.6.2 重视群众意见和群众监督第59-60页
结束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一第63-66页
附录二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挑战、机遇与途径
下一篇:山东省省管县背景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