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2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2 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2.1 模因论 | 第27-33页 |
2.1.1 模因论的概念解释 | 第27-32页 |
2.1.2 模因论的发展 | 第32-33页 |
2.2 文化地理学 | 第33-36页 |
2.2.1 文化与文化地理 | 第34页 |
2.2.2 中国区域文化特点 | 第34-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近代教育建筑群建筑模因演变特点 | 第37-100页 |
3.1 清华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38-49页 |
3.1.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42-47页 |
3.1.2 社会模因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 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49-58页 |
3.2.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53-56页 |
3.2.2 书院模因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 武汉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58-67页 |
3.3.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62-65页 |
3.3.2 官式模因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 湖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67-76页 |
3.4.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71-74页 |
3.4.2 时代模因的影响 | 第74-76页 |
3.5 南京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76-83页 |
3.5.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78-81页 |
3.5.2 教会模因的影响 | 第81-83页 |
3.6 厦门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83-90页 |
3.6.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87-89页 |
3.6.2 地域模因的影响 | 第89-90页 |
3.7 四川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90-99页 |
3.7.1 建筑形态特点 | 第94-97页 |
3.7.2 装饰模因的影响 | 第97-9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4章 近代教育建筑群形成动因及演变规律 | 第100-112页 |
4.1 近代教育建筑群模因比较 | 第100-103页 |
4.2 办学基础差异造成的显性形态变化 | 第103-108页 |
4.2.1 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庚款建筑群 | 第104-105页 |
4.2.2 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建筑群 | 第105-106页 |
4.2.3 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国府建筑群 | 第106-107页 |
4.2.4 以厦门大学为代表的华侨建筑群 | 第107-108页 |
4.2.5 其他近代教育建筑群 | 第108页 |
4.3 建筑文化思潮导致的隐性演变规律 | 第108-111页 |
4.3.1 中国哲学文化模因与传统书院建筑模因的深层影响 | 第108-109页 |
4.3.2 传统官式建筑模因与地域建筑模因的整体控制 | 第109-110页 |
4.3.3 西方古典建筑模因与现代建筑模因的形体构建 | 第110-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5章 近代教育建筑在当代教育建筑中的模因延续 | 第112-119页 |
5.1 空间轴线的影响——以清华大学为例 | 第112-115页 |
5.2 建筑色彩的影响——以四川大学为例 | 第115-116页 |
5.3 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例 | 第116-117页 |
5.4 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126-127页 |
附录C 第一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教育建筑(群)简表 | 第127-129页 |
附录D 国民政府时期32所国立大学简表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