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解决问题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解决问题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城市规划 | 第23页 |
2.1.2 公众参与 | 第23-24页 |
2.1.3 参与有效性 | 第24-25页 |
2.1.4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 第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6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以东濠涌治理为例 | 第27-41页 |
3.1 广州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概况 | 第27页 |
3.2 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治理项目概况 | 第27-31页 |
3.3 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治理项目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3.3.1 公众参与主体的有效性 | 第31-34页 |
3.3.2 公众参与范围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3.3.3 公众参与途径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3.3.4 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 | 第36-37页 |
3.4 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治理项目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价 | 第37-40页 |
3.4.1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价 | 第37-38页 |
3.4.2 东濠涌治理项目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 第41-48页 |
4.1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1-45页 |
4.1.1 美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1-42页 |
4.1.2 英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2-44页 |
4.1.3 德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4-45页 |
4.2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5-47页 |
4.2.1 建立完整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法律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4.2.2 建立相应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参与机构 | 第46页 |
4.2.3 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信息平台 | 第46页 |
4.2.4 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规划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提升广州市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 | 第48-54页 |
5.1 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 第48-49页 |
5.2 拓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途径 | 第49-51页 |
5.2.1 降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专业门槛 | 第49-50页 |
5.2.2 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创设渠道 | 第50-51页 |
5.2.3 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参与平台作用 | 第51页 |
5.3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 第51-52页 |
5.4 充分发挥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 第58-60页 |
附录2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