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致密储层直井及水平井分段压裂数值模拟--以安鹏深层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领域、范围及对象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2-13页 |
1.4.3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3-14页 |
第2章 天然裂缝评价 | 第14-39页 |
2.1 裂缝特征 | 第14-20页 |
2.1.1 裂缝产状及组系 | 第14-16页 |
2.1.2 裂缝发育程度及规模 | 第16-17页 |
2.1.3 裂缝充填特征及有效性 | 第17-20页 |
2.2 井剖面裂缝识别 | 第20-25页 |
2.2.1 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2.2.2 基于测井的裂缝参数解释 | 第22-24页 |
2.2.3 井剖面裂缝识别标准 | 第24-25页 |
2.3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成因、形成期次 | 第25-30页 |
2.3.1 裂缝发育主要控制因素 | 第25-29页 |
2.3.2 裂缝形成期次 | 第29-30页 |
2.3.3 裂缝成因 | 第30页 |
2.4 裂缝分布及评价 | 第30-39页 |
2.4.1 区域古应力场模拟 | 第30-35页 |
2.4.2 裂缝分布预测及评价 | 第35-39页 |
第3章 地质模型建立 | 第39-50页 |
3.1 模型网格设计及格架建立 | 第39-43页 |
3.1.1 模型网格系统设计及基础数据处理 | 第39-41页 |
3.1.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41页 |
3.1.3 地层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3.2 基质属性参数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3.2.1 基质孔隙度模型 | 第43页 |
3.2.2 基质渗透率模型 | 第43-44页 |
3.2.3 基质饱和度模型 | 第44页 |
3.3 天然裂缝系统属性模型建立 | 第44-50页 |
3.3.1 裂缝张开度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3.3.2 裂缝孔隙度模型 | 第47-48页 |
3.3.3 裂缝渗透率模型 | 第48-50页 |
第4章 渗流理论研究 | 第50-56页 |
4.1 压裂直井流线及等压线分布规律分析 | 第50-52页 |
4.2 分段压裂水平井流线及等压线分布规律分析 | 第52-56页 |
第5章 直井及水平井开发技术优化研究 | 第56-99页 |
5.1 安棚深层系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 | 第56-68页 |
5.1.1 模拟软件与数学模型 | 第56页 |
5.1.2 安HF1井区历史拟合 | 第56-62页 |
5.1.3 安深 3-1HF井区历史拟合 | 第62-68页 |
5.2 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技术优化研究 | 第68-89页 |
5.2.1 水平段方位 | 第70-71页 |
5.2.2 水平井水平段长度 | 第71-72页 |
5.2.3 压裂缝长优化 | 第72-75页 |
5.2.4 压裂段数优化 | 第75-77页 |
5.2.5 裂缝宽度与导流能力优化 | 第77-80页 |
5.2.6 压力缝形态优化 | 第80-82页 |
5.2.7 水平井垂向位置 | 第82-83页 |
5.2.8 水平段压裂缝沟通层数 | 第83-85页 |
5.2.9 开采方式 | 第85-86页 |
5.2.10 井网井距 | 第86-89页 |
5.2.11 合理参数推荐 | 第89页 |
5.3 分层压裂直井开发技术优化研究 | 第89-93页 |
5.3.1 压裂缝长优化 | 第89-91页 |
5.3.2 压裂缝宽度与裂缝导流能力优化 | 第91-93页 |
5.3.3 井网井距 | 第93页 |
5.4 井型确定与推荐方案 | 第93-97页 |
5.5 数值模拟研究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