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对百年汉语拼音代表性教科书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对汉语拼音字母的研究 | 第12页 |
(三)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 | 第14页 |
(二)汉语拼音 | 第14-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文本研究法 | 第15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汉语拼音方案的百年流变 | 第17-25页 |
一、注音字母产生背景与制定过程 | 第17-18页 |
(一)注音字母产生背景 | 第17页 |
(二)注音字母制定过程 | 第17-18页 |
二、国语罗马字产生背景与制定过程 | 第18-20页 |
(一)国语罗马字产生背景 | 第18-19页 |
(二)国语罗马字制定过程 | 第19-20页 |
三、拉丁化新文字产生背景与制定过程 | 第20-22页 |
(一)拉丁化新文字产生背景 | 第20-21页 |
(二)拉丁化新文字制定过程 | 第21-22页 |
四、汉语拼音字母产生背景与制定过程 | 第22-24页 |
(一)汉语拼音产生背景 | 第22页 |
(二)汉语拼音制定过程 | 第22-2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功能的流变 | 第25-52页 |
一、民国前期注音字母在小学国语课程中的功能 | 第25-30页 |
(一)民国前期教学大纲对注音字母的课程要求 | 第25-26页 |
(二)民国前期国语教科书中注音字母的呈现方式举隅 | 第26-30页 |
二、国民政府时期注音字母在小学国语课程中的功能 | 第30-35页 |
(一)国民政府时期课程标准对注音字母的课程要求 | 第30-31页 |
(二)国民政府时期国语教科书中注音字母的呈现方式举隅 | 第31-35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功能 | 第35-50页 |
(一)文革前期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要求 | 第35-36页 |
(二)文革前期教科书中汉语拼音的呈现方式举隅 | 第36-39页 |
(三)文革时期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要求 | 第39页 |
(四)文革时期教科书中汉语拼音的呈现方式举隅 | 第39-41页 |
(五)改革开放后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要求 | 第41-44页 |
(六)改革开放后教科书中汉语拼音的呈现方式举隅 | 第44-50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汉语拼音教学法的演变 | 第52-58页 |
一、民国前期小学国语注音字母教学指导 | 第52-53页 |
二、国民政府时期小学国语注音字母教学法 | 第53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教学法 | 第53-5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汉语拼音百年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 第58-62页 |
一、汉语拼音百年演变的特点 | 第58-60页 |
(一)汉语拼音方案在调整中趋于稳定 | 第58-59页 |
(二)汉语拼音教学功能定位趋于合理 | 第59页 |
(三)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更适于小学生学习 | 第59-60页 |
二、汉语拼音未来发展展望 | 第60-62页 |
(一)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发展 | 第60页 |
(二)汉语拼音在信息领域中的发展 | 第60-61页 |
(三)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