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 有关单亲家庭儿童问题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 抗逆力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述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一) 抗逆力理论 | 第15-16页 |
(二)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三) 依恋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抗逆力提升行动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9页 |
二、研究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三、研究模型 | 第21页 |
四、需求评估 | 第21-22页 |
五、小组计划的制订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抗逆力提升的行动研究过程 | 第23-33页 |
一、抗逆力提升过程 | 第23-26页 |
(一) 困难态度了解 | 第23-24页 |
(二) 内在优势因素——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 | 第24-25页 |
(三) 外部支持因素——关怀支持的环境 | 第25页 |
(四) 效能因素——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目标制定 | 第25页 |
(五) 抗逆力要素间的关系探析 | 第25-26页 |
二、小组效果评估 | 第26-31页 |
(一) 问卷分析 | 第26-28页 |
(二) 参与组员评估 | 第28-29页 |
(三) 工作者自身评估 | 第29-30页 |
(四) 志愿者反思 | 第30页 |
(五) 督导评估 | 第30页 |
(六) 家长反馈 | 第30-31页 |
三、小组反思 | 第31-33页 |
(一) 小组效果的实现需要多次强化主题 | 第31页 |
(二) 小组效果的实现需要多种方法的运用 | 第31-32页 |
(三) 小组的巩固和发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一、结论 | 第33页 |
二、讨论 | 第33-35页 |
(一) 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 第33页 |
(二) 使成为主体的赋权 | 第33-34页 |
(三) 效果持续性的思考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