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基于成都市6所高校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第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概述第18-26页
    2.1 责任感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2.1.1 责任感的概念第18页
        2.1.2 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第18-19页
        2.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第19页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成第19-22页
        2.2.1 个人责任感第19-20页
        2.2.2 他人责任感第20页
        2.2.3 家庭责任感第20-21页
        2.2.4 集体责任感第21页
        2.2.5 国家责任感第21页
        2.2.6 人类社会责任感第21-22页
    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第22-24页
        2.3.1 在对象方面具有广泛性第22页
        2.3.2 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第22-23页
        2.3.3 自主性不断增强第23页
        2.3.4 具有道德自觉性第23-24页
        2.3.5 社会责任感具有利他性第24页
    2.4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依据第24-26页
        2.4.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24页
        2.4.2 认知结构理论第24-25页
        2.4.3 社会认同理论第25页
        2.4.4 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第25-26页
第3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6-39页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第26-30页
        3.1.1 大学生个人责任感的现状第26-27页
        3.1.2 大学生他人责任感的现状第27页
        3.1.3 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的现状第27-28页
        3.1.4 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现状第28页
        3.1.5 大学生国家责任感的现状第28-29页
        3.1.6 大学生人类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第29-30页
    3.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0-39页
        3.2.1 个体特征第30-34页
        3.2.2 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第34-37页
        3.2.3 大众传播媒介因素的影响第37-39页
第4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9-47页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4.1.1 部分大学生不能对自己负责第39页
        4.1.2 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第39-40页
        4.1.3 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弱第40页
        4.1.4 培养方式方法单一第40-41页
    4.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7页
        4.2.1 个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2页
        4.2.2 家庭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2-43页
        4.2.3 学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3-45页
        4.2.4 社会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5-47页
第5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第47-57页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第47-49页
        5.1.1 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学习进步第47-48页
        5.1.2 实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第48页
        5.1.3 实现大学生与家庭关系的和谐第48页
        5.1.4 实现大学生自觉爱国的目标第48-49页
        5.1.5 实现大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第49页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第49-51页
        5.2.1 全面性原则第49-50页
        5.2.2 客观性原则第50页
        5.2.3 科学性原则第50-51页
        5.2.4 时代性原则第51页
    5.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第51-57页
        5.3.1 个人层面第51-52页
        5.3.2 家庭层面第52-53页
        5.3.3 学校层面第53-55页
        5.3.4 社会层面第55-57页
结论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2-63页
附录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研究
下一篇: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