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餐厨垃圾的概念与特性 | 第14页 |
1.1.1 餐厨垃圾的概念 | 第14页 |
1.1.2 餐厨垃圾的特性 | 第14页 |
1.2 餐厨垃圾的现状 | 第14-15页 |
1.2.1 餐厨垃圾的产生现状 | 第14页 |
1.2.2 餐厨垃圾的处理现状 | 第14-15页 |
1.3 餐厨垃圾的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3.1 饲料化 | 第15-16页 |
1.3.2 堆肥 | 第16页 |
1.3.3 卫生填埋 | 第16页 |
1.3.4 焚烧 | 第16页 |
1.3.5 粉碎直排 | 第16页 |
1.3.6 厌氧发酵 | 第16-17页 |
1.4 厌氧发酵概述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4.1 厌氧发酵概述 | 第17页 |
1.4.2 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4.2.1 温度 | 第18页 |
1.4.2.2 pH值 | 第18页 |
1.4.2.3 氨氮 | 第18-19页 |
1.4.2.4 C/N | 第19页 |
1.4.2.5 油脂 | 第19-20页 |
1.4.2.6 有机负荷率 | 第20页 |
1.4.2.7 发酵工艺 | 第20-21页 |
1.5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1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优缺点 | 第22页 |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6.1 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餐厨垃圾高温两相厌氧发酵 | 第24-35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材料来源 | 第24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2.5 分析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3.1 产酸相挥发酸浓度变化 | 第28页 |
2.3.2 有机负荷对产甲烷相产气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氨氮浓度和挥发酸浓度对产甲烷相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4 产甲烷相中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31-32页 |
2.3.5 产甲烷相中甲烷含量变化 | 第32页 |
2.3.6 产甲烷相中微生物形态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餐厨垃圾中温两相厌氧发酵 | 第35-49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材料来源 | 第35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5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2.5 分析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3.1 产酸相挥发酸浓度变化 | 第38-39页 |
3.3.2 有机负荷对产甲烷相产气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3 产甲烷相挥发酸浓度变化 | 第41-42页 |
3.3.4 产甲烷相氨氮浓度及pH值变化 | 第42-43页 |
3.3.5 产甲烷相中甲烷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3.3.6 产甲烷相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44页 |
3.3.7 产甲烷相微生物形态 | 第44-45页 |
3.3.8 不同有机负荷下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氨氮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相的影响 | 第49-60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材料来源 | 第49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4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2.5 分析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3.1 产甲烷相氨氮变化 | 第51页 |
4.3.2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容积产气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挥发酸浓度及pH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甲烷含量及氢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4.3.5 微生物形态 | 第54-55页 |
4.3.6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汽爆预处理对餐厨垃圾沼渣厌氧发酵的影响 | 第60-66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6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5.2.1 材料来源 | 第60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6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5.2.5 分析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5.3.1 不同汽爆条件对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2 不同汽爆条件沼渣厌氧发酵产气变化 | 第63-64页 |
5.3.3 不同汽爆条件絮体厌氧发酵甲烷含量变化 | 第64页 |
5.3.4 不同汽爆条件沼渣厌氧发酵挥发酸浓度变化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