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其原因分析 | 第9-14页 |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未成年犯罪心理类型 | 第9-10页 |
1、冲动心理 | 第9页 |
2、模仿心理 | 第9-10页 |
3、盲从心理 | 第10页 |
4、好奇心理 | 第10页 |
5、虚荣心理 | 第10页 |
6、逆反心理 | 第10页 |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第10-14页 |
1、客观方面 | 第10-12页 |
2、主观方面 | 第12-14页 |
二、心理干预机制的概述及其现状与问题 | 第14-29页 |
(一)心理干预机制的概念 | 第14页 |
(二)心理干预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 第14-15页 |
2、道德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3、社会学习理论 | 第16页 |
(三)心理干预在我国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的积极实践 | 第16-19页 |
(四)心理干预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作为量刑的参考,促进量刑科学性与合理性 | 第19页 |
2、了解犯罪的个体原因,提高法庭教育和判后帮教的针对性 | 第19页 |
3、弥补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缺陷,促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创新124、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第19-20页 |
5、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特色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 | 第20页 |
6、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体系与国际接轨 | 第20-21页 |
(五)心理干预机制在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合理疏导少年犯的情绪 | 第21-22页 |
2、矫正少年犯认知 | 第22页 |
3、长期随访,预防再犯 | 第22-23页 |
4、为少年犯重新融入社会提供点拨 | 第23页 |
5、帮助少年犯挖掘其身边的资源 | 第23页 |
(六)心理干预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23-25页 |
(七)心理干预实践的不足 | 第25-29页 |
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心理干预机制建立的构想 | 第29-36页 |
(一)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级心理干预机制 | 第29-30页 |
1、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机制 | 第29页 |
2、建立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心理干预机制 | 第29页 |
3、建立未成年人宣判后心理干预机制 | 第29-30页 |
(二)建立庭前、庭审、判前、判后干预机制 | 第30-31页 |
(三)规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干预的相关标准 | 第31-34页 |
1、对心理干预对象进行分层分类 | 第31页 |
2、准确把握心理干预介入时机 | 第31-32页 |
3、规范启动时间和启动主体 | 第32页 |
4、规范心理干预测试程序 | 第32-33页 |
5、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场所 | 第33页 |
6、选择恰当的心理干预途径及方法 | 第33页 |
7、建立心理评估参与和监督制度 | 第33-34页 |
8、规范心理干预机构和干预人员资质 | 第34页 |
9、规范心理评估报告格式 | 第34页 |
10、规范心理干预及心理评估报告在庭审的运用 | 第34页 |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干预机制建构中的四结合 | 第34-36页 |
1、案前预防与案后干预相结合 | 第34页 |
2、心理干预队伍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 第34-35页 |
3、司法机关的心理干预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 第35页 |
4、个体心理干预与家庭心理治疗相结合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