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

基于驾驶员视觉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设置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交通标志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驾驶员视觉与交通标志设置理论基础第18-29页
    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述第18-20页
        2.1.1 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模式第18-19页
        2.1.2 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设施组成第19页
        2.1.3 高速公路使用者对服务区的需求分析第19-20页
        2.1.4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点第20页
    2.2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特性分析第20-22页
        2.2.1 交通标志概述第20-21页
        2.2.2 交通标志的分级第21-22页
        2.2.3 交通标志的布局原则第22页
    2.3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设置参数第22-27页
        2.3.1 交通标志的三要素第22-25页
        2.3.2 前置距离第25-26页
        2.3.3 版面设计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驾驶员眼动试验设计第29-38页
    3.1 驾驶员视觉理论第29-32页
        3.1.1 驾驶员动态视觉特性第29-30页
        3.1.2 驾驶员眼动基本形式第30-31页
        3.1.3 驾驶员视觉搜索表征参数第31页
        3.1.4 驾驶员交通标志视认过程第31-32页
    3.2 高速公路服务区驾驶员眼动试验第32-38页
        3.2.1 试验目的第32页
        3.2.2 试验设备第32-33页
        3.2.3 试验路段第33-34页
        3.2.4 试验准备第34页
        3.2.5 试验流程第34-35页
        3.2.6 试验误差分析第35-38页
第四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第38-60页
    4.1 高速公路服务区驾驶员寻路行为第38-44页
        4.1.1 驾驶员寻路行为第38-40页
        4.1.2 服务区问卷调查第40-42页
        4.1.3 服务区空间组织方式第42-43页
        4.1.4 服务区车辆交通流线形式第43-44页
    4.2 高速公路服务区驾驶员视觉特征分析第44-57页
        4.2.1 服务区入口至停车场路段第44-48页
        4.2.2 停车场至加油站路段第48-50页
        4.2.3 加油站至服务区出口路段第50-52页
        4.2.4 停车场至服务区出口路段第52-54页
        4.2.5 服务区入口至加油站路段第54-57页
    4.3 交通标志对视觉的影响范围分析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设置技术研究第60-88页
    5.1 交通标志诱导影响因素第60-61页
    5.2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流特性分析第61-64页
        5.2.1 交通调查方案第61-62页
        5.2.2 调查抽样与样本量的确定第62页
        5.2.3 调查地点与观测仪器第62-63页
        5.2.4 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行车速分析第63-64页
    5.3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版面设计第64-76页
        5.3.1 交通标志设计要求第64-65页
        5.3.2 交通标志版面设计优化模型第65-67页
        5.3.3 字体高度的确定第67-68页
        5.3.4 交通标志的设计方案第68-76页
    5.4 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的前置距离研究第76-79页
    5.5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设置位置研究第79-86页
        5.5.1 问题分析第79页
        5.5.2 模型建立第79-81页
        5.5.3 遗传算法第81页
        5.5.4 求解步骤第81-83页
        5.5.5 实例分析第83-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研究结论第88-89页
    6.2 研究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附录第96-9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CA温拌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效果及经济性评价
下一篇:温拌大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