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钢桁-砼组合桥梁的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1.2 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介绍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PSTC连续刚构桥的特点及静力分析 | 第17-34页 |
2.1 钢桁-砼组合连续刚构桥的提出及特点 | 第17-19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19-20页 |
2.3 PSTC连续刚构桥各部件几何构造 | 第20-21页 |
2.3.1 钢桁各杆件截面形式 | 第20-21页 |
2.3.2 桥面板和桥墩几何构造 | 第21页 |
2.4 静力计算模型介绍 | 第21-25页 |
2.4.1 材料选取 | 第21-22页 |
2.4.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22-23页 |
2.4.3 剪力键模拟方法 | 第23页 |
2.4.4 钢管混凝土模拟方法 | 第23-24页 |
2.4.5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5 计算结果分析及验算 | 第25-32页 |
2.5.1 结构刚度验算 | 第26页 |
2.5.2 桥面板及钢管混凝土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2.5.3 钢桁分析结果 | 第28-31页 |
2.5.4 桥墩裂缝宽度验算 | 第31-32页 |
2.6 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32页 |
2.6.1 计算参数 | 第32页 |
2.6.2 计算结果 | 第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PSTC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动力模型建立方法 | 第34-56页 |
3.1 弹塑性预制桥面板及桥墩的模拟方法 | 第34-43页 |
3.1.1 弹性空间梁单元 | 第34-35页 |
3.1.2 钢筋及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5-37页 |
3.1.3 预制桥面板及桥墩钢筋构造 | 第37-38页 |
3.1.4 非线性空间梁单元模型 | 第38页 |
3.1.5 桥面板及桥墩PMM塑性铰特性值计算方法 | 第38-43页 |
3.2 PCSS剪力键非线性模拟方法 | 第43-48页 |
3.2.1 剪力键现有模拟方法 | 第43页 |
3.2.2 PCSS剪力键小比例模型试验研究 | 第43-46页 |
3.2.3 非线性弹簧单元特性值 | 第46-48页 |
3.3 PSTC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动力模型的建模要点 | 第48-51页 |
3.3.1 非弹性铰布置形式 | 第48-49页 |
3.3.2 动力模型的初始内力状态 | 第49页 |
3.3.3 结构阻尼矩阵的选取 | 第49-51页 |
3.3.4 非线性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3.4 PSTC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54页 |
3.4.1 自振模态分析 | 第51-53页 |
3.4.2 模态贡献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PSTC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80页 |
4.1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及地震波选取 | 第56-59页 |
4.2 不同墩高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9-62页 |
4.2.1 不同墩高对桥墩内力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2 不同墩高对桥梁位移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横联最大长细比及布置形式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2-66页 |
4.3.1 横联最大长细比与布置形式对桥墩内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2 横联最大长细比与布置形式对桥梁位移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地震动输入方式对PSTC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6-78页 |
4.4.1 工况1:E_x+0.3E_y+0.3E_z | 第66-70页 |
4.4.2 工况2:0.3E_x+E_y+0.3E_z | 第70-73页 |
4.4.3 工况3:0.3E_x+0.3E_y+E_z | 第73-77页 |
4.4.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行波效应对PSTC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80-87页 |
5.1 地震动行波效应分析方法 | 第80-82页 |
5.1.1 多点地震输入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80-81页 |
5.1.2 行波效应在Midas/Civil中的实现方法方法 | 第81-82页 |
5.2 行波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82-86页 |
5.2.1 分析模型及工况介绍 | 第82页 |
5.2.2 行波效应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3 行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