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龙门山山前带盆山—盆岭耦合构造模式研究及油气有利区域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前言第12-19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9页
    2.1 区域构造位置第19-20页
    2.2 区域地层第20-24页
    2.3 区域滑脱系统第24-26页
        2.3.1 龙门山中段、北段主要滑脱层第24页
        2.3.2 龙门山南段主要滑脱层第24-26页
    2.4 构造分区及特征第26-29页
        2.4.1 龙门山构造带东西分带第26页
        2.4.2 龙门山构造带南北分段第26-29页
第3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第29-45页
    3.1 构造样式第29-36页
        3.1.1 北段主要构造样式第29-32页
        3.1.2 南段主要构造样式第32-36页
    3.2 龙门山变形构造特征第36-40页
        3.2.1 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第36-38页
        3.2.2 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特征第38-40页
    3.3 龙门山南北段大剖面第40-45页
        3.3.1 龙门山北段平武-柏垭子区域大剖面第40-42页
        3.3.2 龙门山南段赶羊沟~李祠堂区域大剖面第42-45页
第4章 龙门山构造演化特征第45-51页
    4.1 龙门山北段构造演化史第45-48页
    4.2 龙门山南段构造演化史第48-51页
第5章 龙门山动力学成因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第51-68页
    5.1 龙门山动力学成因机制分析第51-56页
    5.2 构造物理模型分析第56-58页
    5.3 模型设计第58-59页
    5.4 实验观测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油气构造有利区带评价第68-87页
    6.1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油气构造有利目标评价第68-76页
        6.1.1 矿山梁构造第68-70页
        6.1.2 枫顺场构造第70-72页
        6.1.3 天井山构造第72-76页
    6.2 龙门山南段山前带油气构造有利目标评价第76-87页
        6.2.1 高家场构造第76-78页
        6.2.2 三合场构造第78-79页
        6.2.3 张家坪构造第79-80页
        6.2.4 莲花山构造第80-83页
        6.2.5 汉王场构造第83-87页
结论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污水及再生水中典型病毒的赋存及分布特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