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国外学者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2 近百年来国内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3 国内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承问题的研究 | 第20-24页 |
1.3 研究重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3.1 研究重点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框架 | 第25-27页 |
2 传统道德概述 | 第27-39页 |
2.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简述 | 第27-31页 |
2.1.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道德学说介绍 | 第27-28页 |
2.1.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第28-30页 |
2.1.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关系 | 第30-31页 |
2.2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界定 | 第31-39页 |
2.2.1 “道德”的出现 | 第31-33页 |
2.2.2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核心规范 | 第33-35页 |
2.2.3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 | 第35-36页 |
2.2.4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 第36-39页 |
3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形成及古代传承 | 第39-65页 |
3.1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初步形成 | 第39-46页 |
3.1.1 西周时期德、孝、礼等道德观念出现 | 第39-41页 |
3.1.2 春秋时期仁爱、忠孝道德观念产生 | 第41-43页 |
3.1.3 战国时期五伦四德、隆礼重法观念形成 | 第43-46页 |
3.2 两汉时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定型 | 第46-50页 |
3.2.1 董仲舒倡议“独尊儒术”、论证“三纲”“五常” | 第46-48页 |
3.2.2 《白虎通义》钦定儒家至尊、再论“三纲”“五常” | 第48-50页 |
3.3 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包容性发展 | 第50-54页 |
3.3.1 魏晋儒道结合与“以孝治天下” | 第50-52页 |
3.3.2 南北朝隋唐民族融合显著影响社会道德生活 | 第52-54页 |
3.4 宋元明时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神圣化发展 | 第54-60页 |
3.4.1 统治者推崇儒学、强化纲常道德 | 第54-55页 |
3.4.2 思想家发展儒学、创建神圣理学 | 第55-58页 |
3.4.3 宋元明时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畸形发展 | 第58-60页 |
3.5 明清之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启蒙性变迁 | 第60-65页 |
3.5.1 思想界批判传统道德,渴求启蒙新观念 | 第60-63页 |
3.5.2 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严酷维护旧道德 | 第63-65页 |
4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代传承的原因分析 | 第65-91页 |
4.1 农耕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代传承的基本因素 | 第65-74页 |
4.1.1 农耕社会的稳定性及传承性决定了传统道德传承的可能性 | 第65-66页 |
4.1.2 农耕社会的重农抑商决定了传统道德传承的必要性 | 第66-68页 |
4.1.3 农耕社会士大夫维护和推动传统道德的具体传承 | 第68-74页 |
4.2 封建国家维护统治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代传承的根本因素 | 第74-82页 |
4.2.1 皇权维护需要相应的道德价值观念支撑 | 第74-75页 |
4.2.2 国家发展需要相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 | 第75-77页 |
4.2.3 秩序维护需要相应的道德价值观念教化 | 第77-82页 |
4.3 宗法家族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代传承的内在因素 | 第82-91页 |
4.3.1 宗法家族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 第83-84页 |
4.3.2 维护家族秩序需要传统道德观念的保障 | 第84-86页 |
4.3.3 乡村家族自觉宣扬道德教化 | 第86-91页 |
5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近代际遇 | 第91-103页 |
5.1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近代变革 | 第91-95页 |
5.1.1 鸦片战争时期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意识 | 第91-92页 |
5.1.2 洋务运动时期初步比较中西伦理道德 | 第92-93页 |
5.1.3 戊戌变法时期尝试改造中国传统道德 | 第93-94页 |
5.1.4 辛亥革命时期提倡资产阶级“新八德” | 第94-95页 |
5.2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近代际遇 | 第95-103页 |
5.2.1 新文化运动吹响道德革命的号角 | 第95-98页 |
5.2.2 国民政府时期尝试复兴传统道德 | 第98-101页 |
5.2.3 中国革命道德对传统道德的扬弃与超越 | 第101-103页 |
6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改革开放前的双向境遇 | 第103-119页 |
6.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超越 | 第103-110页 |
6.1.1 社会主义新风尚体现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 第103-106页 |
6.1.2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蕴含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超越 | 第106-110页 |
6.2 关于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否定 | 第110-119页 |
6.2.1 否定传统道德的糟粕 | 第110-112页 |
6.2.2 否定传统道德的扩大化 | 第112-119页 |
7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 第119-155页 |
7.1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时代反思 | 第119-127页 |
7.1.1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自由化思潮冲击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 第119-121页 |
7.1.2 20世纪90年代倡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 第121-124页 |
7.1.3 21世纪以来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第124-127页 |
7.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消解当前社会道德困境的智慧支持 | 第127-134页 |
7.2.1 当前社会道德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127-130页 |
7.2.2 弘扬传统美德是消解当前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选择 | 第130-131页 |
7.2.3 党和国家的道德教化、政策引导应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主导力量 | 第131-132页 |
7.2.4 以法辅德的奖惩机制、制度建设应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132-134页 |
7.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持 | 第134-146页 |
7.3.1 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旧邦之新命 | 第135-136页 |
7.3.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第136-140页 |
7.3.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 | 第140-146页 |
7.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 第146-149页 |
7.4.1 宏观上全方位加强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进校园 | 第146-147页 |
7.4.2 微观上强化优秀传统道德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结合 | 第147-149页 |
7.5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 | 第149-155页 |
7.5.1 对内加强研究宣传和教育,激发人民的文化自觉 | 第150-152页 |
7.5.2 对外加强宣传交流与合作,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