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调查研究法 | 第13-14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五、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适用性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多中心治理的内涵、特征及机制 | 第16-25页 |
一、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 第16-21页 |
二、治理的多元主体 | 第21-22页 |
三、多中心治理的特征 | 第22-23页 |
四、多中心治理的机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及建设模式分析 | 第25-29页 |
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 第25页 |
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 | 第25-27页 |
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分类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29-32页 |
一、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 第29-30页 |
二、多中心治理机制适用于新农村建设合作模式的构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模式 | 第32-34页 |
一、勐海镇景龙村的留地安置模式 | 第32-33页 |
二、打洛镇勐景来村的村企联建模式 | 第33-34页 |
三、勐遮镇曼根村的合作社模式 | 第34页 |
第二节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 第34-38页 |
一、留地安置模式以土地入股方式促进新农村建设 | 第34-35页 |
二、村企联建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 第35-37页 |
三、合作社模式形成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运行的成效 | 第38-45页 |
一、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 第38-39页 |
二、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 第39-40页 |
三、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 第40-41页 |
四、社会事业不断推进 | 第41-43页 |
五、乡村文明大有改观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第一节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 第45-47页 |
一、组织管理方式单一 | 第45页 |
二、持续增收动力不足 | 第45-46页 |
三、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 第46页 |
四、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够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勐海县新农村建设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 第47页 |
二、没有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47页 |
三、组织宣传成效不到位 | 第47页 |
四、村民缺乏对管理的有效认识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借鉴 | 第48-56页 |
第一节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 第48-50页 |
一、江苏省杨泰地区新农村建设基层管理模式 | 第48页 |
二、安徽省宁国市新农村建设生态产业经营化模式 | 第48-49页 |
三、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模式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 第50-51页 |
一、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 第50页 |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51-54页 |
一、基层管理模式调动农民参事议事积极性 | 第51-52页 |
二、产业经营化模式强化地方政府职能把握 | 第52-54页 |
三、土地流转模式加强综合管理组织建设 | 第54页 |
第四节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54-56页 |
一、日本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借鉴 | 第54页 |
二、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借鉴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完善勐海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 第56-62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职能导向 | 第56-58页 |
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 第56-57页 |
二、强化社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支持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加大农民的参与力度 | 第58-59页 |
一、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力度 | 第58页 |
二、积极参与管理决策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 | 第59-62页 |
一、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 第59页 |
二、制定多元化治理的相关制度 | 第59页 |
三、建立多元化治理合作机制 | 第59-60页 |
四、多元化治理实现路径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