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罗近溪生命之学的形成背景 | 第12-16页 |
(一)为学交友经历 | 第13-14页 |
(二)开展讲学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生命的本体——罗近溪的生存根据论 | 第16-24页 |
一、“赤子之心”:天体旧在 | 第16-19页 |
二、用“赤子之心”置换良知现成 | 第19-20页 |
三、身心“原不相离”的身心观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生命的追求——罗近溪“仁乐合一”生命境界 | 第24-30页 |
一、仁之境界:仁是归重在《易》 | 第24-26页 |
二、乐之境界:“乐体不改” | 第26-28页 |
三、“仁乐合一”的生命境界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生命的践履——罗近溪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 | 第30-40页 |
一、“孝悌慈”三件大道理 | 第30-32页 |
二、日用之间,敬慎当下 | 第32-33页 |
三、破除“光景” | 第33-40页 |
(一)“捧茶童子是道” | 第33-35页 |
(二)一切放下 | 第35-40页 |
第四章 生命的终极关怀——罗近溪生命之学中的生死问题 | 第40-48页 |
一、生则入圣,死则还虚 | 第40-41页 |
二、生死之际“此心廓然” | 第41-42页 |
三、理会性命 | 第42-44页 |
四、贯通儒释 | 第44-48页 |
第五章 罗近溪生命之学的历史意义 | 第48-52页 |
一、罗近溪生命之学对阳明心学的传承 | 第48-49页 |
二、罗近溪生命之学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