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镇江段水上搜救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水上搜救的概念、类型、特点 | 第18-20页 |
2.1.2 水上搜救力量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22-24页 |
第3章 长江镇江段水上搜救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24-38页 |
3.1 长江镇江段水域范围、特点 | 第24-25页 |
3.1.1 长江镇江段水域范围 | 第24页 |
3.1.2 长江镇江段水域特点 | 第24-25页 |
3.2 长江镇江段应急指挥机构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30页 |
3.2.1 镇江市水上搜救中心成立背景及机构设置 | 第25-26页 |
3.2.2 水上搜救运行现状 | 第26-30页 |
3.3 长江镇江段水上搜救所取得的成绩 | 第30-34页 |
3.3.1 搜救制度逐步完善 | 第31页 |
3.3.2 搜救基金初步建立 | 第31-32页 |
3.3.3 搜救技术日益先进 | 第32-33页 |
3.3.4 搜救力量逐步强大 | 第33-34页 |
3.4 镇江长江段水上搜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3.4.1 水上搜救机构能力不足 | 第34页 |
3.4.2 搜救经费保障不到位 | 第34-35页 |
3.4.3 专业救助力量不足 | 第35页 |
3.4.4 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 第35-36页 |
3.5 主要原因 | 第36-38页 |
3.5.1 公共服务理念不强 | 第36页 |
3.5.2 水上搜救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3.5.3 搜救经费投入不到位 | 第37页 |
3.5.4 社会利益考虑少 | 第37-38页 |
第4章 国内外水上搜救经验借鉴 | 第38-44页 |
4.1 国外水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38-40页 |
4.1.1 美国海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38-39页 |
4.1.2 英国海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39页 |
4.1.3 日本海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39-40页 |
4.2 国内部分地区水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40-41页 |
4.2.1 香港海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40-41页 |
4.2.2 广东省海上搜救成功经验 | 第41页 |
4.3 国外及国内海上搜救成功经验启示 | 第41-44页 |
4.3.1 管理机构框架清晰 | 第41-42页 |
4.3.2 扁平式管理模式 | 第42页 |
4.3.3 搜救协调关系顺畅 | 第42页 |
4.3.4 搜救力量社会化程度高 | 第42-44页 |
第5章 长江镇江段水上搜救问题解决对策 | 第44-51页 |
5.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 第44-45页 |
5.1.1 强化水上搜救公共服务认识 | 第44页 |
5.1.2 有效组织开展水上搜救 | 第44-45页 |
5.1.3 开展水上搜救理论分析 | 第45页 |
5.2 完善预防预警机制 | 第45-47页 |
5.2.1 完善水上搜救应急体系 | 第45-46页 |
5.2.2 加强水上搜救应急能力建设 | 第46页 |
5.2.3 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 | 第46-47页 |
5.3 强化水上专业救助力量 | 第47-48页 |
5.3.1 加强应急技能训练 | 第47-48页 |
5.3.2 添置搜救应急设备设施 | 第48页 |
5.3.3 建立动态应急待命值班 | 第48页 |
5.4 建立社会动员机制 | 第48-51页 |
5.4.1 加强水上搜救宣传教育 | 第49页 |
5.4.2 发挥水上搜救市场化作用 | 第49-50页 |
5.4.3 拓展搜救基金来源渠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