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区城镇化“外生”性的统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 理论框架 | 第16-22页 |
2.1 研究的问题 | 第16-20页 |
2.1.1 地区间工业化的不均衡 | 第16-18页 |
2.1.2 地区城镇化的外生性 | 第18-19页 |
2.1.3 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滞后 | 第19-20页 |
2.2 研究任务 | 第20-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 地区城镇化外生性的测度 | 第22-25页 |
3.1 城镇化水平的一般测度方法 | 第22-23页 |
3.2 引入“外生性”概念后的测度 | 第23-24页 |
3.2.1 内生型城镇化率与外生型城镇化率 | 第23-24页 |
3.2.2 地区城镇化的外生性贡献率 | 第24页 |
3.3 指标适用性边界及可比性 | 第24-25页 |
4 不同层面城镇化外生性的实证分析 | 第25-34页 |
4.1 中西部与东部城镇化的外生性测度 | 第25-26页 |
4.2 省级城镇化的外生性测度 | 第26-30页 |
4.3 市级城镇化的外生性测度 | 第30-32页 |
4.4 县级城镇化的外生性测度 | 第32-33页 |
4.5 省级工业化(城镇化)滞后程度的匡算 | 第33-34页 |
5 内生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34-38页 |
5.1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34页 |
5.2 内生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34-38页 |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 第34-35页 |
5.2.2 基于样本数据的面板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6 主要结论 | 第38-41页 |
6.1 不同层级上外生型城镇化率的估值 | 第38-39页 |
6.2 对称的U型外生性曲线 | 第39-40页 |
6.3 地区城镇化的外生性的绩效影响 | 第40页 |
6.4 内生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40-41页 |
7 地区城镇化外生性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 第41-43页 |
7.1 成因分析 | 第41-42页 |
7.2 应对策略 | 第42-43页 |
8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表 | 第4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