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19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二章 LA-ICPMS微区分析技术及锆石U-Pb测年简介 | 第19-27页 |
2.1 ICP-MS简介 | 第19页 |
2.2 激光烧蚀进样系统(Laser ablation)发展进程 | 第19-21页 |
2.3 LA-ICPMS仪器原理及性能 | 第21-22页 |
2.4 锆石U-Pb定年概述 | 第22页 |
2.5 锆石U-Pb定年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6 锆石U-Pb定年的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2.7 LA-ICPMS锆石U-Pb实验流程 | 第24-27页 |
2.7.1 仪器 | 第24-25页 |
2.7.2 锆石制靶 | 第25页 |
2.7.3 仪器调谐 | 第25页 |
2.7.4 实验测试 | 第25页 |
2.7.5 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第三章 LA-ICPMS微区分析技术优化 | 第27-33页 |
3.1 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测年研究现状 | 第27页 |
3.2 LA-ICPMS微区分析技术优化 | 第27-33页 |
3.2.1 更换旋转双通道剥蚀池 | 第28-29页 |
3.2.2 添加激光剥蚀信号平滑器 | 第29-30页 |
3.2.3 等离子体中心气流中添加N2 | 第30-32页 |
3.2.4 优化仪器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第四章 LA-ICPMS微区分析技术优化的应用 | 第33-59页 |
4.1 24 μm激光束斑LA-ICPMS锆石U-Pb测年 | 第33-36页 |
4.1.1 Plesovice锆石 | 第33-34页 |
4.1.2 Mud Tank锆石 | 第34页 |
4.1.3 Qinghu(清湖)锆石 | 第34-36页 |
4.2 16 μm激光束斑LA-ICPMS锆石U-Pb测年 | 第36-37页 |
4.2.1 Plesovice锆石 | 第36页 |
4.2.2 Mud Tank锆石 | 第36-37页 |
4.2.3 Qinghu(清湖)锆石 | 第37页 |
4.3 锆石测年小结 | 第37-38页 |
4.4 硅酸盐单矿物主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及不同校正策略对结果的影响 | 第38-51页 |
4.4.1 硅酸盐主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4.4.2 实验概况 | 第39-41页 |
4.4.2.1 国际地质参考物质和样品准备 | 第39-41页 |
4.4.2.2 仪器和操作条件 | 第41页 |
4.4.2.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4.3 结果和讨论 | 第41-51页 |
4.4.3.1 LA-ICPMS元素微区分析标准物质探讨 | 第41-42页 |
4.4.3.2 BCR-2G | 第42-44页 |
4.4.3.3 BIR-1G | 第44-45页 |
4.4.3.4 ATHO-G | 第45-46页 |
4.4.3.5 GOR132-G | 第46-47页 |
4.4.3.6 T1-G | 第47-49页 |
4.4.3.7 St Hs6/80-G | 第49-51页 |
4.5 碳酸盐主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 | 第51-57页 |
4.5.1 碳酸盐主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 第51-52页 |
4.5.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5.3 结果和讨论 | 第53-57页 |
4.5.3.1 多外表-单内标(Ca)、多外表-无内标百分百归一化法校准结果 | 第53-54页 |
4.5.3.2 MPI-DING玻璃参考物质校准结果 | 第54-55页 |
4.5.3.3 不同孔径测试结果 | 第55-57页 |
4.6 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表 | 第68-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