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锆石年代学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2.1 合肥盆地 | 第18-19页 |
2.2 大别造山带 | 第19-21页 |
2.3 郯庐断裂带 | 第21页 |
2.4 华北克拉通和华南板块 | 第21-22页 |
2.5 红安造山带 | 第22页 |
2.6 合肥盆地中生界概况 | 第22-26页 |
2.6.1 南部中生界 | 第22-24页 |
2.6.2 东部中生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锆石U-Pb定年 | 第26-69页 |
3.1 样品描述 | 第26-29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29页 |
3.3 定年结果 | 第29-69页 |
3.3.1 盆地南部样品 | 第29-32页 |
3.3.2 盆地东部样品 | 第32-69页 |
第四章 地层时代 | 第69-74页 |
4.1 南部地层时代 | 第69-70页 |
4.2 东部地层时代 | 第70页 |
4.3 源区分析 | 第70-74页 |
4.3.1 张八岭隆起带锆石年代学特征 | 第70-71页 |
4.3.2 大别造山带锆石年代学特征 | 第71页 |
4.3.3 华北板块东南缘锆石年代学特征 | 第71-73页 |
4.3.4 盆地南部侏罗—白垩系源区 | 第73页 |
4.3.5 盆地东部白垩系源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大地构造意义 | 第74-81页 |
5.1 晚侏罗世沉积间断 | 第74页 |
5.2 源区隆升历史 | 第74-75页 |
5.3 北淮阳微陆块及其弧岩浆活动 | 第75-77页 |
5.4 缝合线位置 | 第77-78页 |
5.5 大别造山带古生代演化历史 | 第78-80页 |
5.6 条带状微陆块成因分析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