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我国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一般解读 | 第10-24页 |
1.1 科技创新板 | 第10-16页 |
1.1.1 科技创新板的产生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科技创新板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1.3 科技创新板的特殊地位 | 第13-16页 |
1.2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 | 第16-24页 |
1.2.1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16-18页 |
1.2.2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1.2.3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0-21页 |
1.2.4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1-24页 |
2 我国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求 | 第24-30页 |
2.1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引 | 第24-25页 |
2.1.2 市场经济法制理论的要求 | 第25-26页 |
2.2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实践需求 | 第26-30页 |
2.2.1 《证券法》不应当允许留下“法律空白” | 第27-28页 |
2.2.2 科技创新板的市场监管需要“法律依据” | 第28页 |
2.2.3 科技创新板的交易安全和秩序需要“法律保障” | 第28-30页 |
3 我国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不足 | 第30-41页 |
3.1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3.1.1 科技创新板的融资制度 | 第30-31页 |
3.1.2 科技创新板的交易制度 | 第31-32页 |
3.1.3 科技创新板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2-33页 |
3.1.4 科技创新板的监管制度 | 第33-34页 |
3.1.5 科技创新板的退出制度 | 第34页 |
3.2 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主要不足 | 第34-41页 |
3.2.1 融资渠道设计单一 | 第34-35页 |
3.2.2 交易制度效率低下 | 第35-37页 |
3.2.3 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 第37-38页 |
3.2.4 市场监管显得过度宽松 | 第38-39页 |
3.2.5 退出制度可操作性差 | 第39页 |
3.2.6 科技创新板转板制度缺位 | 第39-41页 |
4 英美类似市场法律制度及启示 | 第41-47页 |
4.1 美国类似市场的法律制度 | 第41-43页 |
4.1.1 美国OTCBB市场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4.1.2 美国Pink Sheets市场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4.2 英国类似市场的法律制度 | 第43-44页 |
4.2.1 英国AIM市场法律制度 | 第43页 |
4.2.2 英国OFEX市场法律制度 | 第43-44页 |
4.3 英美类似市场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44-47页 |
4.3.1 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 第45页 |
4.3.2 通畅的转板制度 | 第45-46页 |
4.3.3 合理的做市商制度 | 第46页 |
4.3.4 在证券法中明确规定其法律地位 | 第46-47页 |
5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板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47-54页 |
5.1 拓宽科技创新板融资渠道 | 第47-48页 |
5.2 优化科技创新板交易制度 | 第48-49页 |
5.3 改进现行信息披露制度 | 第49-50页 |
5.3.1 适时出台自愿信息披露指引 | 第49页 |
5.3.2 适度增加信息披露行政监管 | 第49页 |
5.3.3 加强违法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 | 第49-50页 |
5.4 强化市场运行监管制度 | 第50-51页 |
5.4.1 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渠道 | 第50页 |
5.4.2 建立外部监管,落实法律强制和行政监管 | 第50-51页 |
5.4.3 加强内部监管,激励自律监管 | 第51页 |
5.5 改革市场主体退出制度 | 第51-52页 |
5.5.1 制订退市规则,完善退市标准 | 第51-52页 |
5.5.2 加强并落实投资者保护 | 第52页 |
5.6 创建科技创新板转板制度 | 第52-54页 |
5.6.1 确立转板制度法律地位 | 第53页 |
5.6.2 确定转板审核主体 | 第53页 |
5.6.3 构建科技创新板层级结构 | 第53-54页 |
6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