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师生对话”的涵义 | 第15-17页 |
(一) 对话教学的涵义 | 第15页 |
(二) 师生对话的涵义 | 第15-17页 |
二、“师生对话”在《文化生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一)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 第17-18页 |
(二)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 第18-19页 |
(三) 有利于深化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创新 | 第19-21页 |
三、“师生对话”在《文化生活》课中的应用路径 | 第21-33页 |
(一) 基于学生视角,选择对话话题 | 第21-23页 |
1. 话题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 第21页 |
2. 话题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 第21-23页 |
(二) 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对话主体 | 第23-27页 |
1. 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对话型教师 | 第23-26页 |
2. 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话型学生 | 第26-27页 |
(三) 联系教学设计,丰富对话过程 | 第27-33页 |
1. 导入环节的话题引入设计 | 第27-29页 |
2. 授新环节的话题组织设计 | 第29-31页 |
3. 巩固环节的话题维持设计 | 第31页 |
4. 课堂小结环节的话题总结设计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