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 外国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页 |
(四)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写作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诚信的起源与内涵 | 第16-21页 |
(一) 诚信的起源 | 第16-17页 |
(二) 诚信的内涵 | 第17-21页 |
二、 中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一) 中学生诚信意识现状 | 第21-23页 |
(二) 中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形成的原因 | 第23-25页 |
三、 思想政治课培养中学生诚信意识的意义与路径 | 第25-40页 |
(一) 思想政治课培养中学生诚信意识的意义 | 第25-27页 |
1. 中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的需求 | 第25页 |
2.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 | 第25-26页 |
3. 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 第26页 |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思想政治课培养中学生诚信意识的路径 | 第27-40页 |
1.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将诚信内化为学生品质 | 第27-29页 |
2. 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 第29-32页 |
3.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课堂 | 第32-33页 |
4. 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诚信的楷模 | 第33-35页 |
5. 建立有效信用评估体制,提高学生自律性和他律性 | 第35-37页 |
6.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践行诚信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