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内外内河集装箱运输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2 相关协调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既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19-20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3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2-23页 |
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研究 | 第23-43页 |
2.1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内涵及构成分析 | 第23-26页 |
2.1.1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内涵 | 第23页 |
2.1.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构成分析 | 第23-26页 |
2.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竞争力分析 | 第26-30页 |
2.2.1 盈亏平衡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盈亏平衡分析在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2.3 国内外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 第30-40页 |
2.3.1 国外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2.3.2 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2.3.3 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体系研究 | 第43-79页 |
3.1 相关协调理论研究及启示 | 第43-55页 |
3.1.1 系统论理论及启示 | 第43-45页 |
3.1.2 协同学理论及启示 | 第45-49页 |
3.1.3 协调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49-55页 |
3.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55-56页 |
3.3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与外部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 第56-63页 |
3.3.1 经济社会发展是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形成发展的基础 | 第56-59页 |
3.3.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9-61页 |
3.3.3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 第61-63页 |
3.4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 第63-73页 |
3.4.1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之间协调分析 | 第64-68页 |
3.4.2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 | 第68-73页 |
3.5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 第73-77页 |
3.5.1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内部关联度分析 | 第74-75页 |
3.5.2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度分析 | 第75-76页 |
3.5.3 内河集装箱运输子系统自组织特征 | 第76-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 第79-91页 |
4.1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的内涵 | 第79-80页 |
4.1.1 机制的内涵 | 第79页 |
4.1.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的内涵 | 第79-80页 |
4.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 第80-88页 |
4.2.1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形成条件 | 第80-81页 |
4.2.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的分类 | 第81-88页 |
4.3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 第88-90页 |
4.3.1 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88-89页 |
4.3.2 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 | 第89页 |
4.3.3 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5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 第91-135页 |
5.1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原则 | 第91-94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第91-93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93-94页 |
5.2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94-104页 |
5.2.1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设计 | 第94-95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95-104页 |
5.3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和步骤 | 第104-120页 |
5.3.1 协调发展评价步骤 | 第105页 |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5-111页 |
5.3.3 目标协调发展度临界值的确定 | 第111-113页 |
5.3.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113-114页 |
5.3.5 综合评价 | 第114-120页 |
5.4 案例分析——长江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 第120-130页 |
5.4.1 长江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120-123页 |
5.4.2 确定指标评价的模糊向量 | 第123-124页 |
5.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24-126页 |
5.4.4 指标协调发展度评估 | 第126-129页 |
5.4.5 综合分析 | 第129-130页 |
5.5 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建议 | 第130-133页 |
5.5.1 宏观层面 | 第130-131页 |
5.5.2 中观层面 | 第131-132页 |
5.5.3 微观层面 | 第132-13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论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6页 |
6.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