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对“劳动”的考察 | 第12-38页 |
第1章 辨析三个基本概念 | 第12-19页 |
1.1 劳动 | 第12-15页 |
1.1.1 政治经济学化的“劳动” | 第12-13页 |
1.1.2 哲学化的“劳动” | 第13-15页 |
1.2 物质劳动 | 第15-17页 |
1.2.1 何为“物质”? | 第15-16页 |
1.2.2 生产和劳动 | 第16-17页 |
1.3 非物质劳动 | 第17-19页 |
1.3.1 概念涵义 | 第17-18页 |
1.3.2 进一步阐释 | 第18-19页 |
第2章 “非物质劳动”与全球时代的资本权力 | 第19-29页 |
2.1 从“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 | 第20-22页 |
2.1.1 支持与反驳 | 第20-21页 |
2.1.2 矛盾与本质 | 第21-22页 |
2.2 从“全球化”到“全球时代” | 第22-25页 |
2.2.1 全球时代与资本扩张 | 第22-23页 |
2.2.2 全球时代的特征与矛盾 | 第23页 |
2.2.3 全球时代的三个矛盾 | 第23-25页 |
2.3 从“资本逻辑”到“资本权力” | 第25-29页 |
2.3.1 资本的“第一推动力” | 第25-26页 |
2.3.2 资本权力的新特性 | 第26页 |
2.3.3 资本权力的强制性和隐匿性 | 第26-28页 |
2.3.4 个人受抽象统治 | 第28页 |
2.3.5 资本权力的界限 | 第28-29页 |
第3章 劳动解放的三个可能性维度 | 第29-38页 |
3.1 劳动解放的技术维度 | 第29-33页 |
3.1.1 技术解放的三层内涵 | 第29-31页 |
3.1.2 效率、能源与观念 | 第31-33页 |
3.2 劳动解放的资本维度 | 第33-35页 |
3.2.1 资本解放的涵义 | 第33页 |
3.2.2 分散式资本结构的优势与局限 | 第33-35页 |
3.3 劳动解放的审美维度 | 第35-38页 |
3.3.1 审美解放的内涵 | 第35-36页 |
3.3.2 人与自然、与自我的和谐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对“分工”的考察 | 第38-69页 |
第4章 “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困境发现 | 第38-44页 |
4.1 “Division of Labour”的概念问题 | 第38-39页 |
4.2 “劳动分工”的经典论述 | 第39-43页 |
4.3 两种解释原则 | 第43-44页 |
第5章 “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同质结构 | 第44-55页 |
5.1 差异性的互补结构 | 第45-50页 |
5.1.1 差异是分工的结果 | 第45-48页 |
5.1.2 差异是联合的前提 | 第48-50页 |
5.2 关系性的中介结构 | 第50-55页 |
5.2.1 交换:每个人都是商人 | 第50-53页 |
5.2.2 竞争:市场是综合的容器 | 第53-55页 |
第6章 “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异质结构 | 第55-64页 |
6.1 从“劳动”到“知识”——一种深层话语逻辑的转换 | 第55-58页 |
6.2 个人知识的首位性与生存论的第一起点 | 第58-61页 |
6.2.1 生存论的第一起点 | 第58-59页 |
6.2.2 个人知识的首位性 | 第59-61页 |
6.3 “社会秩序”的自生自发性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 | 第61-64页 |
6.3.1 “世界历史”的必然性 | 第61-63页 |
6.3.2 “社会秩序”的自生自发性 | 第63-64页 |
第7章 “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理论旨趣 | 第64-69页 |
7.1 理论的对立与现实的统一: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之争 | 第64-66页 |
7.2 尴尬的余韵:从“雾都孤儿”到“13 连跳”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