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现代色谱技术的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标准及在拟生命体液中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绪论第23-85页
    1.1 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现状第23页
    1.2 国内外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动态第23-25页
    1.3 植物提取物行业的研究发展趋势第25页
    1.4 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的难点第25-26页
    1.5 我国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面临的问题第26-29页
    1.6 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植物药质量标准的规范管理第29-31页
    1.7 各国药典标准的发展第31-33页
    1.8 《中国药典》在植物提取物质量标准中常用的分析技术第33-37页
        1.8.1 光谱分析法第33-35页
            1.8.1.1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第33-34页
            1.8.1.2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34页
            1.8.1.3 红外光谱法第34页
            1.8.1.4 拉曼光谱分析法第34-35页
            1.8.1.5 核磁共振光谱法第35页
            1.8.1.6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35页
        1.8.2 其他分析方法第35-37页
            1.8.2.1 电化学分析法第35页
            1.8.2.2 毛细管电泳法第35-36页
            1.8.2.3 X射线衍射法第36页
            1.8.2.4 热分析法第36页
            1.8.2.5 近红外光谱技术第36-37页
    1.9 现代色谱技术应用于质量标准第37-54页
        1.9.1 薄层色谱法第38-40页
        1.9.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40-48页
            1.9.2.1 检测器第41-44页
            1.9.2.2 色谱柱第44-48页
        1.9.3 制备型液相色谱第48-52页
            1.9.3.1 制备色谱的应用及发展第48-49页
            1.9.3.2 制备色谱的分类第49-51页
            1.9.3.3 制备色谱技术的“放大”第51-52页
            1.9.3.4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第52页
        1.9.4 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第52-54页
        1.9.5 超临界流体色谱第54页
    1.10 植物提取物质量控制较成熟的三个新技术第54-68页
        1.10.1 一测多评技术第54-59页
        1.10.2 特征图谱和指纹图谱技术第59-66页
            1.10.2.1 指纹图谱技术第59-60页
            1.10.2.2 特征图谱技术第60-61页
            1.10.2.3 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的建立方法第61-64页
            1.10.2.4 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的建立原则第64页
            1.10.2.5 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步骤第64-66页
        1.10.3 对照提取物技术第66-67页
        1.10.4 三个新技术的作用第67-68页
    1.11 现行的2010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的改进与提高第68-69页
    1.12 选题背景和论文内容第69-74页
        1.12.1 选题背景第69-72页
            1.12.1.1 茶叶提取物等质量标准的提高第69-70页
            1.12.1.2 玛咖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建立第70-71页
            1.12.1.3 EGCG在拟生命体液中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第71-72页
        1.12.2 研究内容第72-74页
            1.12.2.1 一测多评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第72页
            1.12.2.2 特征/指纹图谱研究的主要内容第72-73页
            1.12.2.3 对照提取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第73页
            1.12.2.4 EGCG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2. 茶叶提取物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第85-129页
    2.1 前言第85页
    2.2 试药与仪器第85-86页
    2.3 茶叶提取物的制法改进与提高第86-87页
    2.4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第87-94页
        2.4.1 TLC鉴别溶液的配制第88页
        2.4.2 TLC展开剂的选择第88-89页
        2.4.3 点样量的选择第89-90页
        2.4.4 显色方法的选择第90-91页
        2.4.5 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对比第91-92页
        2.4.6 不同的薄层板的对比与选择第92-93页
        2.4.7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第93-94页
    2.5 茶叶提取物的特征图谱鉴别第94-112页
        2.5.1 特征图谱的条件第94-96页
        2.5.2 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第96-103页
            2.5.2.1 测定波长的选择第96-97页
            2.5.2.2 洗脱方式的考察第97页
            2.5.2.3 流动相溶剂系统的考察第97-98页
            2.5.2.4 不同酸度(pH)对色谱分离的影响第98页
            2.5.2.5 不同柱温的考察第98-100页
            2.5.2.6 不同流速的考察第100-102页
            2.5.2.7 测定时间的确定第102-103页
        2.5.3 特征图谱的研究第103-104页
            2.5.3.1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第103页
            2.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03页
            2.5.3.3 成分的确定第103-104页
            2.5.3.4 特征图谱的判定第104页
        2.5.4 特征图谱的耐用性和适用性第104-109页
            2.5.4.1 精密度试验第104-105页
            2.5.4.2 重复性试验第105页
            2.5.4.3 稳定性试验第105-106页
            2.5.4.4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第106-109页
        2.5.5 特征图谱的应用第109-112页
    2.6 茶叶提取物的各项指标的检查第112-121页
        2.6.1 酸度的检查第112页
        2.6.2 水分的检查第112页
        2.6.3 炽灼残渣的检查第112页
        2.6.4 重金属的检查第112页
        2.6.5 砷盐的检查第112-113页
        2.6.6 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第113页
        2.6.7 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乙酸乙酯溶剂残留的检查第113-117页
            2.6.7.1 色谱条件第114页
            2.6.7.2 稀释溶剂的选择第114-115页
            2.6.7.3 顶空分析条件的选择第115页
            2.6.7.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115页
            2.6.7.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15页
            2.6.7.6 线性关系考察第115-116页
            2.6.7.7 精密度试验第116页
            2.6.7.8 空白对照试验第116页
            2.6.7.9 重复性试验第116页
            2.6.7.10 回收率试验第116-117页
            2.6.7.11 定量限的测定第117页
            2.6.7.12 样品测定及限度的制定第117页
        2.6.8 农药残留的检查第117-121页
            2.6.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第118-119页
            2.6.8.2 样品测定结果及随行回收率试验第119-121页
    2.7 茶叶提取物的多指标质量控制第121-126页
        2.7.1 色谱条件第121页
        2.7.2 色谱方法学第121-126页
            2.7.2.1 线性关系的考察第121页
            2.7.2.2 精密度试验第121-122页
            2.7.2.3 重复性试验第122页
            2.7.2.4 稳定性试验第122-123页
            2.7.2.5 回收率试验第123-125页
            2.7.2.6 定量限与检测限第125页
            2.7.2.7 样品测定第125-126页
    2.8 本章小结第126-129页
        2.8.1 茶叶提取物制法的提高第126-127页
        2.8.2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第127页
        2.8.3 茶叶提取物的特征图谱鉴别第127-128页
        2.8.4 茶叶提取物各项指标的检查第128页
        2.8.5 茶叶提取物的多指标质量控制第128-129页
3. 心脑健胶囊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第129-152页
    3.1 前言第129页
    3.2 仪器与试药第129-130页
    3.3 心脑健胶囊制法的修订与提高第130页
    3.4 心脑健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第130-133页
    3.5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鉴别第133-144页
        3.5.1 色谱条件第133-135页
        3.5.2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建立第135页
        3.5.3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第135页
        3.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35页
        3.5.5 儿茶素等在色谱柱中的稳定性探索第135-139页
            3.5.5.1 EDTA对儿茶素等稳定性的影响第136-137页
            3.5.5.2 β-环糊精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37页
            3.5.5.3 水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37-139页
        3.5.6 专属性试验第139页
        3.5.7 成分的确定第139页
        3.5.8 特征图谱的判定第139页
        3.5.9 精密度试验第139-140页
        3.5.10 重复性试验第140-141页
        3.5.11 耐用性试验第141-144页
            3.5.11.1 稳定性试验第141页
            3.5.11.2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第141页
            3.5.11.3 样品测定第141-144页
    3.6 心脑健胶囊的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第144-145页
    3.7 心脑健胶囊的多指标的质量控制第145-149页
        3.7.1 方法学的考察第145-149页
            3.7.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第145页
            3.7.1.2 线性关系的考察第145页
            3.7.1.3 精密度试验第145-146页
            3.7.1.4 重复性试验第146页
            3.7.1.5 稳定性试验第146-147页
            3.7.1.6 回收率试验第147-149页
            3.7.1.7 定量限与检测限第149页
            3.7.1.8 心脑健胶囊的样品测定第149页
    3.8 本章小结第149-152页
        3.8.1 心脑健胶囊制法的提高第150页
        3.8.2 心脑健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第150页
        3.8.3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鉴别第150-151页
        3.8.4 心脑健胶囊的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第151页
        3.8.5 心脑健胶囊的多指标的质量控制第151-152页
4. 心脑健片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第152-169页
    4.1 前言第152页
    4.2 仪器与试药第152页
    4.3 心脑健片制法的修订与提高第152-153页
    4.4 心脑健片的薄层色谱鉴别第153-155页
    4.5 心脑健片的特征图谱鉴别第155-160页
        4.5.1 色谱条件第156-157页
        4.5.2 色谱参数的优化第157-158页
        4.5.3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第158页
        4.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58页
        4.5.5 专属性试验第158页
        4.5.6 成分的确定第158页
        4.5.7 特征图谱的判定第158页
        4.5.8 精密度试验第158-159页
        4.5.9 重复性试验第159页
        4.5.10 耐用性第159-160页
            4.5.10.1 稳定性试验第159-160页
            4.5.10.2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第160页
    4.6 样品测定第160-161页
    4.7 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等的检查第161页
    4.8 心脑健片的多指标质量控制第161-166页
        4.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第162页
        4.8.2 线性关系的考察第162页
        4.8.3 精密度试验第162页
        4.8.4 重复性试验第162-163页
        4.8.5 稳定性试验第163-164页
        4.8.6 回收率试验第164-166页
        4.8.7 定量限与检测限第166页
        4.8.8 样品测定第166页
    4.9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69页
5. “一测多评”技术进行茶叶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研究第169-206页
    5.1 引言第169-170页
    5.2 仪器和试药第170-172页
    5.3 溶液的配制第172-173页
        5.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172页
        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72-173页
    5.4 色谱条件及代表性的色谱图第173-174页
        5.4.1 所建立的HPLC方法的方法学验证第174页
    5.5 系统的适用性和色谱峰定位第174-182页
        5.5.1 HPLC耐用性实验第174-175页
        5.5.2 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设计第175-178页
        5.5.3 色谱峰的定位第178-182页
    5.6 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第182-183页
    5.7 “一测多评”的稳健性检验第183-193页
        5.7.1 Taguchi Design第183-188页
        5.7.2 直观分析(Intuitive analysis)第188-190页
        5.7.3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第190页
        5.7.4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第190-193页
    5.8 一测多评方法的应用评估第193-195页
    5.9 一测多评进行茶叶提取物的质量评价第195-203页
        5.9.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第197-201页
        5.9.2 判别分析(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第201-203页
    5.10 本章小结第203-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06页
6. 药食两用植物玛咖质量标准建立的研究第206-225页
    6.1 引言第206页
    6.2 玛咖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探索第206-213页
        6.2.1 仪器与试药第206-207页
        6.2.2 玛咖主要活性成分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探索第207-212页
            6.2.2.1 超声辅助提取条件的优化选择第207-210页
            6.2.2.2 玛咖的超声提取较佳方案第210-211页
            6.2.2.3 超声提取与索氏提取的对比第211-212页
        6.2.3 玛咖主要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12页
        6.2.4 玛咖提取物水溶性成分的鉴别第212-213页
        6.2.5 玛咖提取物的薄层色谱分析第213页
    6.3 玛咖提取物的正相硅胶切段分离第213-214页
    6.4 玛咖活性成分的绿色高效分离工艺第214-221页
        6.4.1 大孔树脂(LX型树脂)获得玛咖对照提取物第214-217页
            6.4.1.1 大孔树脂吸附的探索第215页
            6.4.1.2 玛咖对照提取物的获得第215-217页
        6.4.2 采用树脂(polymer-40型微球)进行中低压切段第217-219页
        6.4.3 中低压工业化放大的研究第219页
        6.4.4 采用高压制备色谱得到单体第219-221页
    6.5 本章小结第221-224页
        6.5.1 质量标准适用范围第221页
        6.5.2 操作方法第221-222页
            6.5.2.1 色谱条件第221-222页
            6.5.2.2 对照提取物溶液的制备第222页
            6.5.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22页
        6.5.3 供试品溶液的提取工艺第222页
        6.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22页
        6.5.5 样品测定第222-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25页
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第225-254页
    7.1 引言第225页
    7.2 试剂与仪器第225-226页
    7.3 体积性质第226-241页
        7.3.1 实验方法第226-227页
        7.3.2 密度变化规律第227-232页
        7.3.3 表观摩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第232-236页
        7.3.4 偏摩尔等压膨胀系数和Helper's参数第236-238页
        7.3.5 迁移偏摩尔体积第238-241页
    7.4 黏度性质第241-249页
        7.4.1 实验方法第241-244页
        7.4.2 粘度变化规律第244-245页
        7.4.3 Jones-Dole方程的应用第245-247页
        7.4.4 EGCG的溶剂化及活化自由能第247-249页
    7.5 本章小结第249-251页
    参考文献第251-254页
8. 总结和展望第254-259页
    8.1 总结第254-256页
    8.2 展望第256-259页
附录1:相关化合物的谱图结构信息第259-269页
附录2: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部分第269-273页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73-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下经碳—氢键活化的合成反应及烯丙醇的双芳基化多米诺反应
下一篇:小流域面源污染物输出分析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