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清单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1 面源污染现状及特点 | 第19-20页 |
1.1.2 北苕溪及周边流域水体污染情况 | 第20-21页 |
1.2 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 第21-27页 |
1.2.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自然要素对水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2 农村生活等社会因素对水质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 面源污染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1.3.1 输出系数等监测经验模型 | 第27-28页 |
1.3.2 机理模型结合3S技术的应用 | 第28-31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2 面源污染地区水质影响分析 | 第33-48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5页 |
2.2.2 地理及社会信息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2.2.3 水质样品监测及处理方法 | 第36页 |
2.2.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2.5 选取景观格局指数的意义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2.3.1 流域水质的时空变异 | 第37-42页 |
2.3.2 流域特性与水质的响应关系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小流域面源氮磷流失核算 | 第48-60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9-50页 |
3.2.2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2.3 输出负荷核算方法 | 第51-52页 |
3.2.4 考虑降雨输出的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流域降雨量及径流量变化特征 | 第53-54页 |
3.3.2 降雨及断面监测氮磷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3.3.3 参数率定及验证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小流域面源污染物输出分析系统 | 第60-75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4.2.1 软件设计流程图 | 第60-61页 |
4.3 详细设计及实现 | 第61-68页 |
4.3.1 选择模块功能介绍 | 第61-62页 |
4.3.2 系数核算要素模块 | 第62-63页 |
4.3.3 负荷核算模块 | 第63-65页 |
4.3.4 除去降雨模块 | 第65-66页 |
4.3.5 采样区域信息模块 | 第66页 |
4.3.6 氮、磷污染系数计算模块 | 第66-68页 |
4.3.7 输出模块 | 第68页 |
4.4 测试案例 | 第68-74页 |
4.4.1 软件测试基础理论 | 第68-69页 |
4.4.2 软件测试目的及分类 | 第69页 |
4.4.3 软件测试用例设计要求 | 第69-70页 |
4.4.4 软件各个模块测试用例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附录 | 第8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