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无线局域网络概述 | 第9-13页 |
1.1.1 WLAN与有限局域网络的不同 | 第9-10页 |
1.1.2 WLAN的组成部分 | 第10-11页 |
1.1.3 WLAN组网拓扑结构 | 第11-13页 |
1.2 IEEE 802.11系列标准简介 | 第13-15页 |
1.2.1 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1.2.2 常见的IEEE 802.11标准 | 第14-15页 |
1.3 IEEE 802.11标准MAC层功能概述 | 第15-18页 |
1.3.1 MAC层功能概述 | 第15-16页 |
1.3.2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 | 第16-17页 |
1.3.3 点协调功能(PCF) | 第17页 |
1.3.4 混合式协调功能(HCF) | 第17-18页 |
1.3.5 网格协调功能(MCF) | 第18页 |
1.4 无线局域网络MAC层研究现状概述 | 第18-20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页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信道接入机制相关研究 | 第22-31页 |
2.1 IEEE 802.11 DCF原理 | 第22-26页 |
2.1.1 基本信道接入机制 | 第22-25页 |
2.1.2 RTS/CTS接入机制 | 第25-26页 |
2.2 WLAN系统信道接入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2.2.1 基于站点数目估计的信道接入机制研究 | 第27-28页 |
2.2.2 基于竞争窗口动态调整的信道接入机制研究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退避区间分离和增强型慢衰减的信道接入算法 | 第31-39页 |
3.1 研究动机与出发点 | 第31-32页 |
3.2 退避区间分离机制 | 第32-34页 |
3.2.1 BEB算法中的退避区间重叠 | 第32-33页 |
3.2.2 退避区间分离机制的实现 | 第33-34页 |
3.3 增强型慢衰减机制 | 第34-36页 |
3.3.1 BEB算法中的竞争窗口重置 | 第34-35页 |
3.3.2 增强型慢衰减机制的实现 | 第35-36页 |
3.4 基于BII和ISD的信道接入算法的实现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BII和ISD的信道接入算法理论分析 | 第39-48页 |
4.1 WLAN系统信道接入机制理论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4.1.1 Bianchi二维马尔科夫模型 | 第39-40页 |
4.1.2 基于Bianchi二维马尔科夫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4.2 算法理论分析的实现 | 第41-46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2.2 二维马尔科夫链稳态分布分析与系统吞吐量分析 | 第43-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基于BII和ISD的信道接入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48-57页 |
5.1 OPNET网络仿真软件介绍 | 第48-50页 |
5.2 仿真环境的搭建 | 第50-52页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5.3.1 系统归一化吞吐量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5.3.2 站点传输时的冲突率与退避时隙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5.3.3 信道接入时延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