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视频质量主观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背景 | 第15-23页 |
2.1 移动视频质量评价方法简介 | 第15-18页 |
2.1.1 客观评价法 | 第15-16页 |
2.1.2 主观评价法 | 第16-18页 |
2.2 影响移动终端视频质量的主要指标 | 第18-20页 |
2.2.1 无线参数 | 第18页 |
2.2.2 编码参数 | 第18-19页 |
2.2.3 终端参数 | 第19-20页 |
2.2.4 视频类型 | 第20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移动终端视频质量主观评价体系需求分析 | 第23-34页 |
3.1 整体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3.2 系统功能划分 | 第26-32页 |
3.2.1 服务器 | 第26-27页 |
3.2.2 视频播放 | 第27-28页 |
3.2.3 参数采集 | 第28-31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3.3 与现有视频质量评价体系的对比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移动终端视频质量主观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 第34-56页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34-41页 |
4.1.1 基础数据结构 | 第36-39页 |
4.1.2 基础数据操作 | 第39-41页 |
4.2 VideoAnalyzer服务器 | 第41-45页 |
4.2.1 视频链接爬虫VideoCrawler | 第41-44页 |
4.2.2 视频链接和测试结果的收发 | 第44-45页 |
4.3 视频播放 | 第45-47页 |
4.3.1 添加视频 | 第45-46页 |
4.3.2 播放视频 | 第46-47页 |
4.4 参数采集 | 第47-49页 |
4.4.1 终端参数、无线参数 | 第47-48页 |
4.4.2 用户主观评分 | 第48-49页 |
4.5 数据处理 | 第49-55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移动终端视频质量评价体系的测试与分析 | 第56-70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56-61页 |
5.1.1 开发工具 | 第56-57页 |
5.1.2 测试设备 | 第57-58页 |
5.1.3 测试环境 | 第58-61页 |
5.2 VideoAnalyzer服务器功能测试 | 第61-63页 |
5.2.1 视频源链接的获取 | 第61-62页 |
5.2.2 视频链接和测试结果的收发 | 第62-63页 |
5.3 视频播放功能测试 | 第63-67页 |
5.3.1 添加视频链接 | 第63-65页 |
5.3.2 播放视频 | 第65页 |
5.3.3 主观评分 | 第65-67页 |
5.4 参数采集功能测试 | 第67-70页 |
5.4.1 无线参数测试结果 | 第67-68页 |
5.4.2 终端和编码参数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5.4.3 视频类型参数测试结果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移动终端视频质量主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70-79页 |
6.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第70页 |
6.2 层次总模型的设计 | 第70-71页 |
6.3 模型求解和验证 | 第71-79页 |
6.3.1 模型系数求解 | 第71-77页 |
6.3.2 模型验证 | 第77-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3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79-80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7.3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 第81-83页 |
7.3.1 发表论文 | 第81页 |
7.3.2 申请专利 | 第81页 |
7.3.3 参与项目 | 第81页 |
7.3.4 负责的工作 | 第81-82页 |
7.3.5 提交文档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