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互联网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目录第9-10页
表目录第10-11页
缩略语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自治域独立决策的域间流量工程第13页
        1.2.2 自治域相互合作的域间流量工程第13-14页
        1.2.3 兼顾性能和经济双目标优化的域间流量工程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7-19页
第二章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的技术背景第19-26页
    2.1 博弈论相关知识第19-21页
        2.1.1 Nash Product的概念第20页
        2.1.2 Nash Product作为社会福利函数的优缺点第20-21页
    2.2 域间流量工程相关概念第21-22页
        2.2.1 域间流量工程的参与角色第21页
        2.2.2 域间流量工程参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第21-22页
        2.2.3 域间流量工程的优化目标第22页
    2.3 基于合作的利润分享契约第22-23页
        2.3.1 利润分享契约内容第22-23页
        2.3.2 利润分享契约创造双赢第23页
    2.4 拉格朗日松弛法相关知识第23-24页
    2.5 双目标优化相关知识第24-26页
第三章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的优化模型设计第26-32页
    3.1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模型第26-29页
        3.1.1 模型假设第26-27页
        3.1.2 模型建立第27页
        3.1.3 利润分享契约第27-29页
    3.2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优化模型第29-31页
        3.2.1 符号约定第29页
        3.2.2 从性能角度出发的优化目标第29-30页
        3.2.3 从经济角度出发的优化目标第30-31页
        3.2.4 双目标优化第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的优化模型求解第32-49页
    4.1 问题分解第32-37页
        4.1.1 拉格朗日松弛法第32-35页
        4.1.2 自适应次梯度法第35-36页
        4.1.3 双目标优化问题的处理第36-37页
    4.2 子问题求解第37-44页
        4.2.1 优化工具Lingo第38页
        4.2.2 Lingo编程求解子问题第38-44页
    4.3 次梯度法求解对偶问题第44-48页
        4.3.1 算法描述第44-45页
        4.3.2 C和Lingo的混合编程第45-48页
        4.3.3 收敛的判断和处理第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优化模型验证第49-57页
    5.1 网络拓扑的设计第49页
    5.2 验证结果分析第49-52页
    5.3 对比不同的拉格朗日乘子更新规则对收敛性的影响第52-54页
    5.4 对比不同流量工程算法的经济和性能指标第54-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优化模型扩展第57-66页
    6.1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扩展模型第57-60页
        6.1.1 模型假设第57-58页
        6.1.2 模型建立第58页
        6.1.3 利润分享契约扩展第58-60页
    6.2 域间协同性能调优机制优化模型扩展第60-65页
        6.2.1 符号约定第60-61页
        6.2.2 从性能角度出发的优化目标第61页
        6.2.3 从经济角度出发的优化目标第61页
        6.2.4 问题分解第61-65页
    6.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66-69页
    7.1 本文总结第66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66页
    7.3 研究生期间工作第66-69页
        7.3.1 发表论文第66-67页
        7.3.2 发表专利第67页
        7.3.3 参与项目第67页
        7.3.4 主要负责的工作第67-68页
        7.3.5 提交文档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TS2条形码和代谢组技术的藏药独一味品质评价研究
下一篇:移动终端视频质量主观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