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第12-33页 |
| 1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 1.1 协助提升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师资专业化 | 第12页 |
| 1.2 协助A独中实施赏识教育,以促进后进生的学习与人格的发展 | 第12页 |
| 1.3 完善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12页 |
| 1.4 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反思 | 第12-14页 |
| 2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2.1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背景 | 第14页 |
| 2.2 马来西亚独中教育背景简介 | 第14-15页 |
| 2.3 A独中简介 | 第15-16页 |
| 3 研究目标 | 第16-18页 |
| 3.1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界定“教师赏识”概念 | 第16页 |
| 3.2 编制教师赏识量表,为有关教师赏识研究提供合用的工具 | 第16页 |
| 3.3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 第16页 |
| 3.4 基于赏识教育的理念,建立系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理论,探索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 第16页 |
| 3.5 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做出新的尝试 | 第16-18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4.1 实践意义: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寻找和谐共处的交汇点 | 第18页 |
| 4.2 理论意义:从心理学视野丰富和深化教师赏识的理论内涵 | 第18-20页 |
| 5 研究综述 | 第20-32页 |
| 5.1 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 5.2 有关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20-32页 |
| 6 本文结构 | 第32-33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3-124页 |
| 1 研究一 初中化学学习成效与师生关系—来自实践的反思 | 第33-44页 |
| 1.1 问题与思考 | 第33-36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1.4 讨论 | 第41-43页 |
| 1.5 结论 | 第43-44页 |
| 2 研究二 教师赏识的概念界定 | 第44-54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2.4 分析与结论 | 第52-54页 |
| 3 研究三 教师赏识量表的编制 | 第54-74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 3.2 研究步骤 | 第54-72页 |
| 3.3 内部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 3.4 以教师为被试的教师赏识量表 | 第73页 |
| 3.5 结论 | 第73-74页 |
| 4 研究四 教师赏识的现状调查 | 第74-90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74页 |
| 4.2 研究假设 | 第74-86页 |
| 4.3 讨论 | 第86-88页 |
| 4.4 结论 | 第88-90页 |
| 5 研究五 教师赏识与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第90-100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90页 |
| 5.2 研究假设 | 第90-92页 |
| 5.2.1 被试 | 第90页 |
| 5.2.2 研究工具 | 第90-92页 |
| 5.2.3 实施程序 | 第92页 |
| 5.2.4 统计方法 | 第92页 |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7页 |
| 5.4 讨论 | 第97-98页 |
| 5.5 结论 | 第98-100页 |
| 6 研究六 教师赏识在班级管理上的运用 | 第100-112页 |
| 6.1 初二某班的教师赏识实验 | 第100-105页 |
| 6.2 初二某班的教师赏识量表问卷调查 | 第105-109页 |
| 6.3 讨论 | 第109-110页 |
| 6.4 结论 | 第110-112页 |
| 7 研究七 教师赏识在翻转课室教学上的运用 | 第112-124页 |
| 7.1 学思达教学法的概述 | 第112页 |
| 7.2 学思达教学法教育原理 | 第112-113页 |
| 7.3 教师赏识融入学思达的教学成效 | 第113-115页 |
| 7.4 学思达教学法流程与教师赏识融入环节 | 第115页 |
| 7.5 教师赏识在学思达教学上的运用 | 第115-117页 |
| 7.6 学思达教学法失效分析 | 第117页 |
| 7.7 教师赏识的操作性建议 | 第117-122页 |
| 7.8 结果与分析 | 第122页 |
| 7.9 结论 | 第122-124页 |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9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9页 |
| 8.1 总结 | 第124-127页 |
| 8.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27页 |
| 8.3 本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 第127-128页 |
| 8.4 本研究的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 附录 | 第133-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49-150页 |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