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30页 |
一、古代"南竺路"概观 | 第10-17页 |
二、古代"南竺路"经济文化梳理 | 第17-30页 |
第一章 古代“南丝路”的兴衰 | 第30-49页 |
一、古代“南丝路”的开拓 | 第30-39页 |
(一) 秦汉时期“南丝路”的开启 | 第30-32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丝路”的开拓 | 第32-39页 |
二、古代“南丝路”的兴盛 | 第39-45页 |
(一) 隋唐时期“南丝路”的变迁 | 第39-41页 |
(二) 宋元时期“南丝路”的昌盛 | 第41-44页 |
(三) 明清“南丝路”的转折 | 第44-45页 |
三、古代“南丝路”的跌宕 | 第45-49页 |
(一) 清朝“南丝路”的起伏 | 第45-46页 |
(二) 民国时期“南丝路”的衰落 | 第46-49页 |
第二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价值 | 第49-59页 |
一、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核心价值 | 第49-53页 |
(一) 商路通达承载东西贸易 | 第49-50页 |
(二) 商贸兴盛催生市镇文明 | 第50-52页 |
(三) 商贸往来传递中西文化 | 第52-53页 |
二、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历史价值 | 第53-55页 |
(一) 开拓陆上通道文化 | 第53-54页 |
(二) 开辟海上商贸文化 | 第54页 |
(三) 传播中华经济文化 | 第54-55页 |
三、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历史制约 | 第55-59页 |
(一) 自然人文制约 | 第56页 |
(二) 政治变迁制约 | 第56-57页 |
(三) 经济基础制约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形态 | 第59-91页 |
一、交通文化的肇兴 | 第59-66页 |
(一) 通道文化的开拓 | 第59-61页 |
(二) 马帮文化的凸显 | 第61-64页 |
(三) 现代交通的雏形 | 第64-66页 |
二、商贸文化的繁荣 | 第66-78页 |
(一) 商道的形成 | 第66-68页 |
(二) 商镇的兴起 | 第68-73页 |
(三) 商业的繁荣 | 第73-78页 |
三、盐铁文化的昌盛 | 第78-80页 |
(一) 食盐的生产贸易 | 第78-79页 |
(二) 铁器的生产贸易 | 第79-80页 |
四、贝币文化的独行 | 第80-83页 |
(一) 云南贝币文化圈 | 第80-82页 |
(二) 东南亚“贝币之路” | 第82-83页 |
五、青铜文化的回响 | 第83-87页 |
(一) 三星堆铜器的考古发现 | 第83-84页 |
(二) 东南亚铜鼓文化的盛行 | 第84-86页 |
(三) 铸币铜钱和滇铜北运 | 第86-87页 |
六、翡翠文化的闪光 | 第87-91页 |
(一) 玉石的生产贸易 | 第88-89页 |
(二) 翡翠之光芒长射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融生 | 第91-120页 |
一、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 第91-99页 |
(一) 白族商帮文化 | 第91-93页 |
(二) 回族商帮文化 | 第93-96页 |
(三) 纳西族商帮文化 | 第96-99页 |
二、经济习俗文化的渗透 | 第99-104页 |
(一) 经济习俗的传承 | 第99-100页 |
(二) 傣族的经济习俗 | 第100-101页 |
(三) 彝族的经济习俗 | 第101-104页 |
三、边地经济文化的推进 | 第104-108页 |
(一) 内地发展推进边地经济文化 | 第104-105页 |
(二) 边地经济走廊推动经济文化 | 第105-107页 |
(三) 边民互市交易促进经济文化 | 第107-108页 |
四、区域经济文化的辐射 | 第108-112页 |
(一) 川滇贸易的交流 | 第108-109页 |
(二) 巴蜀文化与滇文化的交融 | 第109-110页 |
(三) 茶马古道与汉藏文化的交织 | 第110-112页 |
五、异域经济文化的融通 | 第112-120页 |
(一) 中缅经济文化交流 | 第112-115页 |
(二) 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 第115-117页 |
(三) 中泰经济文化交流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复兴 | 第120-148页 |
一、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 第120-124页 |
(一) 开放新格局带来的发展机遇 | 第120-121页 |
(二)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 第121-122页 |
(三) 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必然选择 | 第122-123页 |
(四)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要 | 第123-124页 |
二、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与面向“两亚”辐射中心建设 | 第124-148页 |
(一) 云南在“南丝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25-127页 |
(二) “南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启示 | 第127-129页 |
(三) 云南面向“两亚”的辐射中心建设 | 第129-136页 |
(四) 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南丝路”的宏大复兴 | 第136-148页 |
结语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