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预审制度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第一章 刑事预审制度概述第18-37页
    第一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源与流第18-26页
        一、刑事预审制度的萌芽第18-20页
        二、刑事预审制度的形成第20-23页
        三、刑事预审制度的发展第23-26页
    第二节 刑事预审的界定第26-29页
        一、刑事预审的定义第26-28页
        二、刑事预审的基本特征第28-29页
    第三节 刑事预审程序的界定第29-34页
        一、刑事预审程序的定义第29页
        二、刑事预审程序的基本特征第29-30页
        三、刑事预审程序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30-34页
    第四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界定第34-37页
        一、刑事预审制度的定义第34页
        二、刑事预审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第34-35页
        三、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预审制度的相互关系第35-37页
第二章 刑事预审制度的理论基础第37-64页
    第一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法律性质第37-43页
        一、关于刑事预审制度法律性质的争议第37页
        二、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制度概述第37-40页
        三、程序性司法审查和实体性司法审查的关系第40-42页
        四、刑事预审制度应当是程序性司法审查制度第42-43页
    第二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功能第43-46页
        一、公诉审查第43页
        二、案件分流第43-44页
        三、证据审查第44-46页
    第三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原则第46-56页
        一、平等参与原则第46-48页
        二、适度对抗原则第48-50页
        三、排除预断原则第50-53页
        四、相对公开原则第53-56页
    第四节 刑事预审制度的价值第56-64页
        一、外在价值第56-57页
        二、内在价值第57-64页
第三章 域外刑事预审制度的比较法考察第64-100页
    第一节 大陆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第64-81页
        一、大陆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的历史变迁第64-69页
        二、大陆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的特点第69-81页
    第二节 英美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第81-94页
        一、英美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的历史变迁第81-85页
        二、英美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的特点第85-94页
    第三节 两大法系刑事预审制度的评析第94-100页
        一、预审权力主体的地位不同第95-96页
        二、预审的适用范围存在差异第96-97页
        三、预审的启动方式多样化第97页
        四、预审的内容有所区别第97-98页
        五、预审的终结方式各异第98-99页
        六、预审的救济机制多元化第99-100页
第四章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第100-121页
    第一节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发展历程第100-107页
        一、晚清时期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0-101页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1-102页
        三、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2-104页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4-105页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5页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刑事预审制度第105-107页
    第二节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现状第107-116页
        一、预审的性质是具有公诉审查功能的特殊侦查活动第107-108页
        二、预审的权力主体是公安机关第108-110页
        三、预审适用于经过公安机关侦查的所有刑事案件第110-111页
        四、预审的启动有赖于公安机关的侦查第111-113页
        五、预审的审查内容是犯罪事实和证据第113-114页
        六、移送审查起诉是最主要的终结方式第114页
        七、预审的救济方式多而不精第114-116页
    第三节 我国现行刑事预审制度评析第116-121页
        一、缺乏严密系统的刑事预审理论第116-117页
        二、刑事预审的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第117-118页
        三、已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刑事预审的需要第118-119页
        四、预审对侦查的制约作用难以发挥第119-120页
        五、预审的救济机制有待完善第120-121页
第五章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重构第121-156页
    第一节 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必要性第121-124页
        一、有利于规范刑事预审,防止侦查机关滥用职权第121-122页
        二、有利于制约公诉权,提高公诉质量第122-123页
        三、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当事人的人权保障第123页
        四、有利于优化刑事诉讼结构,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第123-124页
    第二节 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可行性第124-127页
        一、预审理论研究的繁荣夯实了改革的基础第124-125页
        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指明了改革方向第125页
        三、部分地区的改革措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第125-126页
        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开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第126-127页
    第三节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改革的四种方案第127-130页
        一、徐氏方案第127页
        二、韩氏方案第127-128页
        三、云氏方案第128页
        四、曹氏方案第128-129页
        五、四种改革方案评析第129-130页
    第四节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重构原则第130-132页
        一、尊重与保障人权原则第130页
        二、公检法权力平衡原则第130-131页
        三、公正与效率兼顾原则第131-132页
    第五节 我国刑事预审制度重构的整体方案第132-143页
        一、预审法官是重构后唯一的预审权力主体第132-136页
        二、预审应适用于所有的刑事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第136-137页
        三、采用混合式的预审启动模式第137-138页
        四、重构后的预审应当是程序性司法审查第138-140页
        五、将是否签发令状的裁定纳入预审的终结方式第140-141页
        六、明确赋予被告人预审救济权第141-143页
    第六节 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阶段性进路第143-156页
        一、取消公安机关的预审权第143-146页
        二、借鉴域外司法令状制度适用的经验第146-150页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审查制度第150-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7页
后记第167-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性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研究
下一篇: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测度与评价--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