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隐性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1 导论第20-33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0-25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4页
        1.1.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1.3 研究对象和路径第28-31页
        1.3.1 研究对象第28-29页
        1.3.2 篇章安排及研究路径第29-31页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结构第31-33页
        1.4.1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4.2 数据结构来源第32-33页
2 隐性行政垄断的一般性界定与分析第33-59页
    2.1 传统行政垄断理论与立法实践的局限性第33-37页
        2.1.1 传统行政垄断理论和立法实践概述第33-36页
        2.1.2 现行《反垄断法》界定行政垄断的局限性第36-37页
    2.2 隐性行政垄断概念的提出第37-50页
        2.2.1 隐性行政垄断的由来第38-39页
        2.2.2 隐性行政垄断的概念第39-41页
        2.2.3 隐性行政垄断的特质第41-46页
        2.2.4 隐性行政垄断的区分标准:不正当性第46-47页
        2.2.5 隐性行政垄断的构成第47-50页
    2.3 隐性行政垄断分类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50-59页
        2.3.1 隐性行政垄断分类第50-52页
        2.3.2 隐性行政垄断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第52-59页
3 当前隐性行政垄断的常见表现第59-91页
    3.1 不正当的经济援助行为第59-67页
        3.1.1 不正当资金补贴(助)等直接经济援助第59-64页
        3.1.2 不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第64-67页
    3.2 不正当的行政管制保护行为第67-78页
        3.2.1 市场准入的隐性行政壁垒:不正当的特许经营第68-73页
        3.2.2 不合理的数量管制第73-75页
        3.2.3 不合理的价格管制第75-78页
    3.3 不正当的行政扶持行为第78-91页
        3.3.1 歧视性的行政优待行为第78-80页
        3.3.2 行政权力直接从事市场经营第80-84页
        3.3.3 强制特定市场经营主体兼并重组第84-89页
        3.3.4 协调特定市场经营主体采取统一市场行动第89-91页
4 隐性行政垄断的危害第91-132页
    4.1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91-97页
        4.1.1 阻碍市场竞争机制有效运作第92-94页
        4.1.2 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第94-95页
        4.1.3 阻碍市场主体的生成和发育第95-97页
    4.2 导致经济效率损失第97-104页
        4.2.1 受益国企经营效益普遍低下第97-100页
        4.2.2 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第100-104页
    4.3 阻碍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第104-106页
        4.3.1 受益企业忽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第104-105页
        4.3.2 受益企业失去改革创新的动力第105-106页
    4.4 损害社会整体福利和消费者利益第106-112页
        4.4.1 社会整体福利损失第106-108页
        4.4.2 消费者利益损失第108-112页
    4.5 滋生腐败第112-119页
        4.5.1 权力寻租下的行政官员腐败第112-117页
        4.5.2 特定国企高管的奢侈腐化第117-119页
    4.6 损害社会公平和政府形象第119-125页
        4.6.1 损害社会公平第119-124页
        4.6.2 损害政府公信力第124-125页
    4.7 违反WTO规则,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制裁第125-132页
        4.7.1 违反WTO基本原则第125-128页
        4.7.2 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制裁第128-129页
        4.7.3 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经济地位第129-132页
5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国际考察第132-159页
    5.1 域外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现象考订第132-135页
        5.1.1 域外隐性行政垄断术语第132-133页
        5.1.2 西方发达国家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现象第133-135页
    5.2 域外对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的规制模式第135-147页
        5.2.1 WTO对补贴行为的规制模式第136-138页
        5.2.2 欧盟对国家援助的规制模式第138-142页
        5.2.3 美国隐性商业条款规制模式和管制改革第142-146页
        5.2.4 俄罗斯、东欧转型国家规制模式第146-147页
    5.3 域外反隐性行政垄断法律制度的比较第147-155页
        5.3.1 立法体制第147-150页
        5.3.2 执法体制第150-154页
        5.3.3 法律责任体制第154-155页
    5.4 域外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55-159页
        5.4.1 完善反行政垄断法律体系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前提第155-156页
        5.4.2 建立独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制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基础第156-157页
        5.4.3 强化司法监督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保证第157-159页
6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第159-185页
    6.1 构建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总体设想第159-163页
        6.1.1 当前规制隐性行政垄断面临的法律机制障碍第159-161页
        6.1.2 构建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思路及路径第161-163页
    6.2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评判机制的建立第163-170页
        6.2.1 建立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评判机制的必要性和设想第163-164页
        6.2.2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区分准则第164-166页
        6.2.3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评判标准第166-167页
        6.2.4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评判方法第167-170页
    6.3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第170-185页
        6.3.1 行政程序规制:备案审查和行政复议制度第171-174页
        6.3.2 司法程序规制: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制度第174-178页
        6.3.3 《反垄断法》规制:反行政垄断执法第178-181页
        6.3.4 隐性行政垄断各法律规制主体的职责分工第181-185页
7 《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85-241页
    7.1 完善《反垄断法》的思路第185-194页
        7.1.1 反隐性行政垄断立法模式的选择第185-188页
        7.1.2 《反垄断法》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思路第188-194页
    7.2 《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原则的完善第194-196页
        7.2.1 反行政垄断立法目的的确立第194-195页
        7.2.2 反行政垄断立法原则的确立第195-196页
    7.3 《反垄断法》有关行政垄断范围的重新确定第196-202页
        7.3.1 《反垄断法》有关行政垄断区分标准和范围的重新确定第196-199页
        7.3.2 《反垄断法》有关反行政垄断的适用例外第199-202页
    7.4 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制度的构建第202-208页
        7.4.1 建立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制度的意义第202-205页
        7.4.2 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的方法和程序第205-208页
    7.5 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制的完善第208-219页
        7.5.1 设置独立、统一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第208-209页
        7.5.2 强化反行政垄断执法权威第209-212页
        7.5.3 完善反行政垄断执法程序第212-215页
        7.5.4 完善行政垄断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第215-219页
    7.6 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第219-241页
        7.6.1 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第219-230页
        7.6.2 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第230-24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41-244页
    8.1 研究结论第241-242页
    8.2 研究展望第242-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64页
    一、中文文献第244-260页
    二、英文文献第260-264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位置签到数据的城市地标提取与商圏挖掘研究
下一篇:刑事预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