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测度与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本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绪论第18-54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8-23页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18-20页
        1.1.2 论文的选题意义第20-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第23-48页
        1.2.1 居住空间形态与居住空间分异第23-28页
        1.2.2 影响居住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第28-32页
        1.2.3 空间分析关键技术第32-42页
        1.2.4 研究不足第42-48页
    1.3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第48-51页
        1.3.1 武汉市主城区概况第48-49页
        1.3.2 数据来源第49-51页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51-54页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51-52页
        1.4.2 技术路线第52-54页
2 居住空间形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54-82页
    2.1 城市居住形态学第54-66页
        2.1.1 城市居住形态学第54-57页
        2.1.2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基本要素第57-65页
        2.1.3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分类第65-66页
    2.2 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技术与方法第66-81页
        2.2.1 基于空间特征指标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66-73页
        2.2.2 基于空间模型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73-81页
    2.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3 多尺度多维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2-125页
    3.1 基于空间特征指标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2-83页
    3.2 基于区级行政区划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3-85页
    3.3 基于城市环线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5-87页
    3.4 基于象限分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7-91页
    3.5 基于宗地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91-106页
        3.5.1 极值特征分析第91-93页
        3.5.2 均值特征分析第93-95页
        3.5.3 容量特征分析第95-98页
        3.5.4 密度特征分析第98-100页
        3.5.5 起伏特征分析第100-103页
        3.5.6 结构特征分析第103-105页
        3.5.7 基于宗地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05-106页
    3.6 基于不同影响因子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06-123页
        3.6.1 基于城市中心可达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1-113页
        3.6.2 基于基础教育可达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3-114页
        3.6.3 基于基准地价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4-115页
        3.6.4 基于主干道可达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5-117页
        3.6.5 基于人口密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7-118页
        3.6.6 基于开敞空间可达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18-123页
        3.6.7 基于不同影响因子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23页
    3.7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4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第125-156页
    4.1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变化分析第125-127页
        4.1.1 武汉市居住建筑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125-126页
        4.1.2 基于GFM-autologistic model的居住空间形态变化分析第126-127页
    4.2 居住空间变化与特征分析第127-135页
        4.2.1 基于地理场模型的影响因子外部效应评估第127-132页
        4.2.2 基于影响因子的居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第132-135页
    4.3 居住空间形态变化建模与分析第135-155页
        4.3.1 模型建模与多空间模型对比分析第135-141页
        4.3.2 居住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子第141-155页
    4.4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5 基于多因子评价的城市居住空间控制分区第156-190页
    5.1 基于多因子评价的城市居住空间控制分区第156页
    5.2 武汉市多中心空间形态与高度分区第156-160页
    5.3 武汉市居住空间控制分区与建议第160-189页
        5.3.1 评价单元的选取第160-162页
        5.3.2 单因子分析第162-182页
        5.3.3 多因子分析第182-183页
        5.3.4 控制分区与建议第183-189页
    5.4 本章小结第189-190页
6 结论和展望第190-198页
    6.1 主要结论第190-194页
        6.1.1 构建特征值指标体系来测度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第190页
        6.1.2 多尺度多维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190-192页
        6.1.3 基于空间模型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与演变规律的分析第192-193页
        6.1.4 居住空间的控制分区与布局建议第193-19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94-195页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195-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10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文章第210-212页
致谢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预审制度研究
下一篇:湖北省多尺度社会经济空间网络构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