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开挖面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地表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砂土地层盾构机选型及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 第17-3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2 盾构机选型及设备参数的选取 | 第20-22页 |
2.2.1 根据地层的渗透系数进行选型 | 第20页 |
2.2.2 根据地层的颗粒级配进行选型 | 第20页 |
2.2.3 刀盘结构形式及刀具选取 | 第20-22页 |
2.3 砂土地层开挖面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失稳机理分析 | 第22-23页 |
2.3.1 开挖面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开挖面失稳机理分析 | 第23页 |
2.4 开挖面失稳模式与判据 | 第23-25页 |
2.4.1 失稳模式 | 第23-24页 |
2.4.2 失稳判据 | 第24-25页 |
2.5 上覆土压力计算方法 | 第25-29页 |
2.5.1 三维太沙基理论 | 第25-27页 |
2.5.2 侧压力系数的确定 | 第27-29页 |
2.6 支护力计算 | 第29-34页 |
2.6.1 计算理论 | 第29-31页 |
2.6.2 南宁地铁2号线某区间隧道开挖面支护力计算 | 第31-34页 |
2.7 开挖面稳定性FLAC3D模拟 | 第34-37页 |
2.7.1 计算工况 | 第34页 |
2.7.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砂土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 | 第38-55页 |
3.1 砂土地层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因素与沉降机理 | 第38-39页 |
3.1.1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页 |
3.1.2 砂土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机理 | 第38-39页 |
3.2 地表变形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 第39-40页 |
3.2.1 监测内容与频率 | 第39页 |
3.2.2 监测断面布置 | 第39-40页 |
3.3 修正Peck公式对横断面地表沉降预测 | 第40-45页 |
3.3.1 Peck公式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3.3.2 基于实测数据回归分析的Peck公式修正 | 第42-45页 |
3.3.3 修正后Peck公式的验证 | 第45页 |
3.4 Logistic曲线预测地表纵断面沉降 | 第45-54页 |
3.4.1 Logistic函数特点 | 第46-48页 |
3.4.2 参数估计的方法 | 第48-50页 |
3.4.3 地面纵断面沉降预测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砂土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措施及FLAC模拟 | 第55-72页 |
4.1 砂土地层地表沉降诱发的建(构)筑物破坏特性 | 第55页 |
4.2 砂土地层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措施与标准 | 第55-57页 |
4.2.1 控制措施 | 第55-56页 |
4.2.2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 第56-57页 |
4.3 盾构施工过程的FLAC模拟方法 | 第57-60页 |
4.3.1 材料性态的模拟 | 第57-58页 |
4.3.2 施工荷载的模拟 | 第58-59页 |
4.3.3 施工过程模拟 | 第59-60页 |
4.4 计算工况的确定及模型建立 | 第60-64页 |
4.4.1 计算工况 | 第60-62页 |
4.4.2 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4.5 采取控制措施后地层沉降规律 | 第64-66页 |
4.5.1 地层横向沉降规律 | 第64-65页 |
4.5.2 地层纵向沉降规律 | 第65-66页 |
4.6 施工参数对地层沉降影响规律分析 | 第66-71页 |
4.6.1 超挖量对地层沉降影响规律分析 | 第66-68页 |
4.6.2 注浆量对地层沉降影响规律分析 | 第68-69页 |
4.6.3 注浆时间对地层沉降影响规律分析 | 第69-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语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获奖 | 第80-81页 |
附录2 主要符号的含义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