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准双曲面齿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准双曲面齿轮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国内准双曲面齿轮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曲面造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曲面造型技术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曲面造型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数字化真实齿面构造及啮合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数字化真实齿面构造及啮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数字化真实齿面构造及啮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齿面接触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1 齿面接触分析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5.2 齿面接触分析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6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2 准双曲面齿轮节锥模型与三维建模 | 第19-38页 |
2.1 螺旋锥齿轮啮合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共轭曲面啮合方程 | 第19-21页 |
2.1.2 齿面啮合的运动关系 | 第21-22页 |
2.2 节锥参数之间的几何关系 | 第22-23页 |
2.3 准双曲面齿轮的轮坯设计 | 第23-25页 |
2.3.1 大轮轮坯 | 第23-24页 |
2.3.2 小轮轮坯 | 第24-25页 |
2.4 准双曲面齿轮大轮齿面数学方程的建立及三维建模 | 第25-32页 |
2.4.1 大轮刀具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4.2 大轮齿面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26-28页 |
2.4.3 大轮齿面三维坐标的求解 | 第28-32页 |
2.4.4 大轮三维模型在CATIA软件中的实现 | 第32页 |
2.5 准双曲面齿轮小轮齿面数学方程的建立及三维建模 | 第32-37页 |
2.5.1 小轮刀具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5.2 小轮齿面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33-35页 |
2.5.3 小轮齿面三维坐标的求解 | 第35-37页 |
2.5.4 小轮实体在CATIA软件中的实现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数字化齿面构造及精度分析 | 第38-52页 |
3.1 NURBS曲线曲面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3.1.1 NURBS曲线方程 | 第38-39页 |
3.1.2 NURBS曲面方程 | 第39-40页 |
3.2 三次NURBS曲线的生成方法 | 第40-43页 |
3.2.1 三次NURBS曲线的矩阵表示 | 第40-41页 |
3.2.2 节点矢量的求解 | 第41-42页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3.2.4 控制点的求解 | 第42-43页 |
3.3 NURBS双三次曲面的生成 | 第43-45页 |
3.3.1 NURBS双三次曲面的矩阵表示形式 | 第43-45页 |
3.3.2 NURBS双三次曲面控制顶点的反算 | 第45页 |
3.4 数字化齿面构造 | 第45-50页 |
3.5 绝对误差分析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真实齿面的数字化测量与数据处理 | 第52-62页 |
4.1 齿面测量路径的规划 | 第52-53页 |
4.2 测量坐标系与齿轮坐标系的统一 | 第53-55页 |
4.3 实际齿面的坐标测量 | 第55-59页 |
4.4 NURBS曲面的IGES文件输出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真实齿面啮合仿真与齿面接触特性研究 | 第62-82页 |
5.1 TCA分析具体过程 | 第62-63页 |
5.2 齿轮副装配 | 第63-64页 |
5.3 齿面接触区仿真 | 第64-66页 |
5.3.1 理论齿面接触区仿真 | 第64-65页 |
5.3.2 真实齿面接触区仿真 | 第65-66页 |
5.4 理论齿面接触分析 | 第66-69页 |
5.4.1 接触点的求解 | 第66页 |
5.4.2 接触迹线的求解 | 第66-68页 |
5.4.3 传动误差的求解 | 第68-69页 |
5.5 数字化真实齿面接触分析 | 第69-75页 |
5.5.1 NURBS曲面的特征参数计算 | 第69-71页 |
5.5.2 齿面接触分析 | 第71-75页 |
5.6 最小转角法 | 第75-79页 |
5.7 NTCA实验验证 | 第79-8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