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灰色理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隧洞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17-29页 |
2.1 风险的内涵 | 第17-21页 |
2.1.1 风险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风险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风险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4 风险的产生机理 | 第20-21页 |
2.2 风险的识别 | 第21-25页 |
2.2.1 风险识别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风险识别的过程 | 第21-23页 |
2.2.3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 第23-25页 |
2.3 风险评价 | 第25-29页 |
2.3.1 风险评价的内涵 | 第25页 |
2.3.2 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 | 第25页 |
2.3.3 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 | 第25-29页 |
3 水下隧洞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9-41页 |
3.1 水下隧洞工程的特点 | 第29页 |
3.2 水下隧洞施工风险的特点 | 第29-30页 |
3.3 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2页 |
3.4 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2页 |
3.5 层次分析法 | 第32-37页 |
3.5.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第32-33页 |
3.5.2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第33-34页 |
3.5.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34-37页 |
3.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页 |
3.6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7-39页 |
3.6.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3.6.2 灰色聚类法的步骤 | 第38页 |
3.6.3 灰类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3.7 层次分析—灰色理论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3.7.1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3.7.2 进行灰色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4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评价 | 第41-89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1-44页 |
4.1.1 工程简介 | 第41-42页 |
4.1.2 工程布置 | 第42-43页 |
4.1.3 施工方式 | 第43页 |
4.1.4 隧洞断面型式 | 第43-44页 |
4.1.5 工程特点 | 第44页 |
4.2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识别 | 第44-47页 |
4.2.1 风险识别方式 | 第44-45页 |
4.2.2 风险因素识别 | 第45页 |
4.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7页 |
4.3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风险评价 | 第47-85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66页 |
4.3.2 灰色聚类风险评价 | 第66-85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5-89页 |
4.4.1 穿黄隧洞施工风险分级评价 | 第85-88页 |
4.4.2 穿黄隧洞施工风险综合评价 | 第88-8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结论 | 第89-90页 |
5.2 展望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