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 选题的理由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课题研究的思路 | 第9-11页 |
一、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 第11-19页 |
(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11-14页 |
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1-12页 |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4页 |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 第16-19页 |
1.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 第16-17页 |
2.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 第17页 |
3. 实施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 第17-19页 |
二、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的设计 | 第19-25页 |
(一) 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9-20页 |
1. 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 第19页 |
2. 面向全体的层次性 | 第19页 |
3.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第19-20页 |
4. 实现双赢的合作性 | 第20页 |
5. 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 第20页 |
(二) 学案设计的基本策略 | 第20-25页 |
1. 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 | 第20-21页 |
2. 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 第21-23页 |
3. 学法指导设计的基本策略 | 第23-24页 |
4. 达标练习设计的基本策略 | 第24-25页 |
三、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 第25-30页 |
(一) 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 | 第25-28页 |
1. 依案导学,据案自学 | 第25-26页 |
2. 展示自我,发展思维 | 第26页 |
3.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 第26-27页 |
4. 认真反思,整体提高 | 第27-28页 |
(二) 学案导学的实施原则 | 第28-30页 |
1. 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观 | 第28页 |
2. 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 第28-29页 |
3. 坚持"三维一体"的评价观 | 第29-30页 |
四、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效益 | 第30-34页 |
(一) 顺应学生的成长需要 | 第30-31页 |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 第30页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30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 第30-31页 |
4. 有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生成 | 第31页 |
(二)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31-32页 |
1.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 第31-32页 |
2. 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群体智慧 | 第32页 |
(三) 构建思想品德课生命课堂 | 第32-34页 |
1. 倡导动态生成,构建和谐课堂 | 第32-33页 |
2. 唤醒生命意识,关照生命活动 | 第33-34页 |
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 第34-38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附录一 | 第44-49页 |
附录二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