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13-19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2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 | 第14-15页 |
2.1.3 精准扶贫研究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研究 | 第16-17页 |
2.2.1 社区参与理论 | 第16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3 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重庆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精准扶贫模式比较 | 第19-27页 |
3.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比较 | 第19-22页 |
3.1.1 大木乡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3.1.2 马武镇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4 小结 | 第21-22页 |
3.2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比较 | 第22-27页 |
3.2.1 大木乡扶贫概况及景区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 | 第22-24页 |
3.2.2 马武镇贫困情况及企业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 | 第24-26页 |
3.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重庆涪陵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绩效比较 | 第27-42页 |
4.1 绩效指标选取 | 第27-28页 |
4.1.1 经济效益 | 第27页 |
4.1.2 社会效益 | 第27页 |
4.1.3 环境效益 | 第27-28页 |
4.1.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页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8-30页 |
4.2.1 问卷内容及评分方法 | 第29页 |
4.2.2 问卷信度分析 | 第29页 |
4.2.3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4.3 调查问卷报告 | 第30-40页 |
4.3.1 大木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绩效分析 | 第30-35页 |
4.3.2 马武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绩效分析 | 第35-40页 |
4.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重庆涪陵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问题与对策 | 第42-47页 |
5.1 大木乡景区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1.1 村民自主意识薄弱,扶贫效果难以持久 | 第42页 |
5.1.2 外来文化不断侵染,民俗民风遭受冲击 | 第42-43页 |
5.1.3 游客涌入带来破坏,自然生态承受压力 | 第43页 |
5.2 大木乡景区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43-44页 |
5.2.1 扶贫需扶志,提升贫困户致富主动性 | 第43-44页 |
5.2.2 立足乡村性,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 第44页 |
5.2.3 管理引导并重,积极倡导文明旅游 | 第44页 |
5.3 马武镇企业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5.3.1 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制约旅游服务提升 | 第44-45页 |
5.3.2 贫困户带动不够精准,增收致富存在门槛 | 第45页 |
5.4 马武镇企业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45-47页 |
5.4.1 内强外引,大力实施人才工程 | 第45-46页 |
5.4.2 落实精准实,严格防止数字脱贫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