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剪切力敏感型脂质体的制备及血栓诊断效果的评价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4-22页
    1.1 血栓发生现状及及其生理特点第14-16页
        1.1.1 生物特点第14-15页
        1.1.2 物理特点第15-16页
    1.2 纳米载体用于血栓诊断的研究方向第16-19页
        1.2.1 结合血栓生理特点的研究方向第16-17页
        1.2.2 纳米载体在不同成像方式的研究第17-19页
    1.3 脂质纳米载体在血栓诊断中的应用第19-21页
        1.3.1 微泡第19-20页
        1.3.2 纳米乳第20页
        1.3.3 脂质纳米粒第20页
        1.3.4 脂质体第20-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其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1,3-二棕榈酰胺磷脂酰胆碱的合成第22-31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2.1.1 试剂第22页
        2.1.2 仪器第22页
        2.1.3 溶液的配制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2.1 Boc保护乙醇胺的合成第24页
        2.2.2 化合物2的合成第24页
        2.2.3 化合物3的合成第24页
        2.2.4 化合物4的合成第24-25页
        2.2.5 化合物5的合成第25页
        2.2.6 化合物6的合成第25页
        2.2.7 化合物7的合成第25页
        2.2.8 Pad-PC-Pad的合成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0页
        2.3.1 Boc保护的乙醇胺的合成第26页
        2.3.2 化合物2的合成第26页
        2.3.3 化合物3的合成第26-27页
        2.3.4 化合物4的合成第27页
        2.3.5 化合物5的合成第27页
        2.3.6 化合物6的合成第27-28页
        2.3.7 化合物7的合成第28-29页
        2.3.8 Pad-PC-Pad的合成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第31-41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3.1.1 试剂第31页
        3.1.2 仪器第31页
        3.1.3 溶液的配制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2.1 脂质体的制备第32-34页
        3.2.2 SSSL和TL的表征第34页
        3.2.3 载体稳定性第34-35页
        3.2.4 数据处理第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3.3.1 脂质体的制备第35-37页
        3.3.2 TL和SSSL的表征第37-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剪切力敏感性的评价第41-50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1-42页
        4.1.1 试剂第41页
        4.1.2 仪器第41页
        4.1.3 溶液的配制第41-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44页
        4.2.1 不同处方脂质体剪切力敏感性评价第42页
        4.2.2 不同温度下脂质体剪切力敏感性评价第42-43页
        4.2.3 体外模拟第43-44页
        4.2.4 数据处理第44页
    4.3 实验结果第44-49页
        4.3.1 不同处方脂质体剪切力敏感性评价第44-45页
        4.3.2 不同温度下剪切力敏感性评价第45-47页
        4.3.3 体外模拟评价第47-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脂质体细胞水平评价第50-58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50-51页
        5.1.1 试剂第50页
        5.1.2 仪器第50页
        5.1.3 溶液的配制第50-51页
        5.1.4 HUVEC细胞的培养第51页
    5.2 实验方法第51-53页
        5.2.1 Di I标记脂质体的制备第51页
        5.2.2 TL和SSSL对HUVEC细胞的毒性评价第51-52页
        5.2.3 HUVEC细胞对TL和SSSL摄取研究第52-53页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3-57页
        5.3.1 TL和SSSL对HUVEC细胞的毒性研究第53-54页
        5.3.2 HUVEC细胞对TL和SSSL在不同时间点摄取定量研究第54-55页
        5.3.3 HUVEC细胞对高剪切前后TL和SSSL摄取研究第55-56页
        5.3.4 HUVEC细胞对不同功率下剪切的SSSL摄取定量研究第56-57页
    5.4 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体内血栓诊断效果评价第58-62页
    6.1 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6.1.1 试剂和仪器第58页
        6.1.2 实验动物第58-59页
        6.1.3 溶液的配制第59页
    6.2 实验方法第59页
        6.2.1 Di I标记脂质体的制备第59页
        6.2.2 动物血栓造模第59页
        6.2.3 血栓诊断效果评价第59页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9-61页
        6.3.1 动物血栓造模第59-60页
        6.3.2 血栓诊断效果评价第60-61页
    6.4 小结第61-62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7.1 全文总结第62-6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63页
    7.3 展望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综述第72-81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肿瘤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双靶向的白蛋白纳米载药系统治疗耐药结肠癌的研究
下一篇:多肽酰肼偶联法的优化及其在环肽和糖蛋白合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