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8-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2 孟子人性论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孟子的人性理论 | 第18-28页 |
2.1“生之谓性”问题 | 第18-21页 |
2.1.1 孔子的人性论 | 第19-20页 |
2.1.2 告子的人性论 | 第20-21页 |
2.2 孟子的人性论 | 第21-26页 |
2.2.1 四端说 | 第22-24页 |
2.2.2 天赋与化伪 | 第24-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第28-40页 |
3.1 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 第30-33页 |
3.1.1 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 | 第31-33页 |
3.2 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 第33-35页 |
3.2.1 人“类”的产生 | 第33-34页 |
3.2.2 现实社会关系的改造和人的需要的满足 | 第34-35页 |
3.3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 第35-39页 |
3.3.1 抽象人性论与人的社会本质 | 第36-37页 |
3.3.2 私有制社会关系的否定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肯定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比较分析 | 第40-62页 |
4.1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分析 | 第40-42页 |
4.1.1 社会背景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1.2 人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2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容分析 | 第42-57页 |
4.2.1 本体论视角:形而上与形而下 | 第42-47页 |
4.2.2 价值论视角:内圣外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47-54页 |
4.2.3 工夫论视角:“心之思”的体认和实践批判 | 第54-57页 |
4.3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4.3.1 文化的内在驱动影响 | 第57-59页 |
4.3.2 社会发展进程的变革影响 | 第59页 |
4.4 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路径研究 | 第62-72页 |
5.1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 第62-63页 |
5.1.1 社会变革的需要 | 第62-63页 |
5.1.2 人性理论内在的发展要求 | 第63页 |
5.2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路径探析 | 第63-68页 |
5.2.1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结合路径 | 第63-65页 |
5.2.2 构建良好社会风尚的结合路径 | 第65-67页 |
5.2.3 身国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结合路径 | 第67-68页 |
5.3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的意义 | 第68-70页 |
5.3.1 丰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第69页 |
5.3.2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69-70页 |
5.4 小结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