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铆接构件干涉量检测适用性研究及夹具的优化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铆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自动钻铆技术 | 第11-13页 |
1.2.2 电磁铆接技术 | 第13-14页 |
1.2.3 干涉铆接技术 | 第14-16页 |
1.3 钛合金铆钉及铆接夹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逆向工程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 | 第18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铆接构件干涉量方法及逆向工程基础理论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铆接干涉量计算方法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2.2.1 弹塑性力学知识概述 | 第21-22页 |
2.2.2 铆接成形过程 | 第22-23页 |
2.2.3 铆钉镦头应力场分析 | 第23-26页 |
2.2.4 铆钉镦头轮廓方程 | 第26-27页 |
2.2.5 建立铆钉镦头轮廓模型 | 第27-30页 |
2.2.6 计算铆钉镦头体积 | 第30-31页 |
2.2.7 传统铆接干涉量计算方法 | 第31页 |
2.2.8 铆接干涉量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2.2.9 铆接干涉量计算方法步骤 | 第32页 |
2.3 逆向工程中基础理论 | 第32-36页 |
2.3.1 Bezier曲线和曲面 | 第33-34页 |
2.3.2 B样条(B-Spline)曲线和曲面 | 第34-35页 |
2.3.3 NURBS曲线和曲面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钛合金沉头铆接构件干涉量适用性仿真分析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介绍 | 第37-38页 |
3.3 分析铆接变形过程 | 第38-44页 |
3.3.1 建立铆接构件几何模型 | 第38-40页 |
3.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40-42页 |
3.3.3 设置边界条件、接触和摩擦 | 第42-44页 |
3.3.4 施加冲击杆载荷 | 第44页 |
3.3.5 其它设置 | 第44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3.4.1 铆接动态过程 | 第45-46页 |
3.4.2 铆接构件干涉量检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 第46-50页 |
3.4.3 误差和结果分析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镦头轮廓钛合金铆接夹具优化设计 | 第51-72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普通干涉配合铆接的不足 | 第51-52页 |
4.3 CATIA软件介绍 | 第52-54页 |
4.3.1 CATIA主要功能特点 | 第52-53页 |
4.3.2 CATIA主要基础模块 | 第53页 |
4.3.3 CATIA逆向工程 | 第53-54页 |
4.4 铆接夹具优化过程分析 | 第54-67页 |
4.4.1 获取钛合金铆接构件标准干涉量 | 第54-55页 |
4.4.2 初步建模及获取镦头轮廓参数 | 第55-57页 |
4.4.3 铆接夹具优化前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第57-60页 |
4.4.4 获取镦头轮廓数据 | 第60-62页 |
4.4.5 基于镦头模型铆接夹具逆向建模 | 第62-67页 |
4.5 铆接夹具优化后有限元分析 | 第67-70页 |
4.5.1 误差分析 | 第70页 |
4.6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4.6.1 干涉量的评估手段 | 第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