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颗粒物类型多、来源复杂 | 第14-15页 |
1.1.2 颗粒物危害严重 | 第15-16页 |
1.1.3 道路绿地生态效益显著 | 第16页 |
1.1.4 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结构配置未引起重视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2.1 道路绿带的界定及功能 | 第18-20页 |
2.1.1 道路绿带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2 本研究的研究范畴 | 第19页 |
2.1.3 道路绿带的功能 | 第19-20页 |
2.2 道路绿带消减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2.2.1 道路绿带消减大气颗粒物效率 | 第20-22页 |
2.2.2 道路绿带消减大气颗粒物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3 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2.3.1 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的能力及粒径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2.3.2 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 | 第26页 |
2.3.3 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2.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5.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3 植物叶片吸附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及其与叶片特征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31-5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3.1.1 采样地点 | 第32页 |
3.1.2 测试树种选择和样品采集 | 第32-33页 |
3.1.3 叶片颗粒物滞留量测定 | 第33-34页 |
3.1.4 叶片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测定 | 第34-35页 |
3.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植物叶片颗粒物滞留量分析 | 第36-39页 |
3.2.2 植物叶片表面颗粒物粒径组成分析 | 第39页 |
3.2.3 植物叶片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量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3.2.4 污染区和对照区植物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3.2.5 植物叶片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量与叶片特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3.2.6 高效滞尘植物筛选 | 第44-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3.3.1 植物叶片滞尘量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3.3.2 污染条件下植物叶片特征变化 | 第47-48页 |
3.3.3 污染区高效滞尘植物筛选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4 典型植物叶片表面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50-72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4.1.1 采样点区位 | 第51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51-53页 |
4.1.3 叶片表面颗粒物扫描电镜(SEM)观察及叶片微结构SEM观察 | 第53页 |
4.1.4 颗粒物数量统计方法 | 第53页 |
4.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8页 |
4.2.1 植物叶片颗粒物观察的最佳倍数筛选 | 第53-54页 |
4.2.2 樟树叶片表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分析 | 第54-58页 |
4.2.3 杜鹃叶片表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分析 | 第58-62页 |
4.2.4 雪松叶片表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分析 | 第62-66页 |
4.2.5 不同类型植物间滞尘能力比较 | 第66-68页 |
4.3 讨论 | 第68-70页 |
4.3.1 叶片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68-69页 |
4.3.2 叶片颗粒物分布差异 | 第69-70页 |
4.3.3 叶片表面颗粒物分布与叶片微结构的关系 | 第70页 |
4.4 小结 | 第70-72页 |
5 道路环境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的空间特征 | 第72-8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5.1.1 研究材料 | 第72-73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3-74页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5.2.1 植物冠层不同高度叶片表面颗粒物吸附量比较 | 第75-79页 |
5.2.2 植物冠层不同方向叶片表面颗粒物吸附量比较 | 第79-81页 |
5.3 讨论 | 第81-83页 |
5.3.1 讨论 | 第81-83页 |
5.3.2 局限性 | 第83页 |
5.4 小结 | 第83-84页 |
6 城市干道绿化隔离带消减颗粒物效应研究 | 第84-115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8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85-97页 |
6.2.1 道路样地选择 | 第85-86页 |
6.2.2 样带选择及布置 | 第86页 |
6.2.3 采样点设定 | 第86-87页 |
6.2.4 颗粒物浓度测定及消减效率计算 | 第87-94页 |
6.2.5 绿化隔离带结构指标测定 | 第94-96页 |
6.2.6 气象因子测定 | 第96页 |
6.2.7 数据处理 | 第96-9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1页 |
6.3.1 道路绿化隔离带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减效应 | 第97-104页 |
6.3.2 颗粒物消减效率与绿化隔离带垂直结构的关系 | 第104-109页 |
6.3.3 颗粒物消减效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109-111页 |
6.4 讨论与建议 | 第111-114页 |
6.4.1 讨论 | 第111-113页 |
6.4.2 建议 | 第113-114页 |
6.5 小结 | 第114-115页 |
7 武汉城市干道绿化隔离带植物选择及配置优化建议 | 第115-124页 |
7.1 目标 | 第115页 |
7.2 原则 | 第115-117页 |
7.3 依据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7.3.1 植物选择依据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7.3.2 绿化隔离带结构参数 | 第118-120页 |
7.4 优化建议 | 第120-124页 |
7.4.1 植物选择 | 第120-121页 |
7.4.2 配置模式 | 第121-122页 |
7.4.3 搭配方式 | 第122页 |
7.4.4 后期管护 | 第122-124页 |
8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8页 |
8.1 结论 | 第124-12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页 |
8.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