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1.1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 第14页 |
1.2 QTL定位以及图位克隆 | 第14-15页 |
1.3 粒型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 | 第15-20页 |
1.3.1 水稻粒型以及粒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G蛋白与水稻粒型 | 第16-18页 |
1.3.3 泛素介导的蛋白酶降解途径与粒型 | 第18页 |
1.3.4 植物激素参与的水稻粒型调控 | 第18-19页 |
1.3.5 Micro RNA靶基因调控粒型 | 第19-20页 |
1.4 株高是重要的水稻数量性状 | 第20-21页 |
1.5 GAs以及GAs信号影响植物株高 | 第21-26页 |
1.6 油菜素甾醇类物(brassinosteroid, BRs)与水稻株高 | 第26-28页 |
1.7 穗型与水稻产量 | 第28-30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1.1 实验亲本材料 | 第31页 |
2.1.2 近等基因系材料的构建 | 第31-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2.2.1 材料的种植以及性状的考察 | 第33-34页 |
2.2.2 DNA的小样提取 | 第34页 |
2.2.3 RNA提取步骤: | 第34-35页 |
2.2.4 cDNA反转录(1 个反应) | 第35页 |
2.2.5 Real-time PCR | 第35-36页 |
2.2.6 构建与遗传转化 | 第36-38页 |
2.2.7 PCR反应以及PCR产物测序 | 第38-39页 |
2.2.8 GAs测定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77页 |
3.1 株高基因qPh3的定位及克隆 | 第41-61页 |
3.1.1 qPh3的初步定位 | 第41页 |
3.1.2 qPh3的遗传效应 | 第41-42页 |
3.1.3 qPh3的精细定位 | 第42-46页 |
3.1.4 qPh3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46-47页 |
3.1.5 qPh3近等基因系表型比较 | 第47-49页 |
3.1.6 超表达OsGA20Ox1能增加株高却不增加产量 | 第49-53页 |
3.1.7 OsGA20Ox1能增加苗期株高 | 第53-54页 |
3.1.8 近等基因系以及转基因植株苗期叶鞘GAs含量的测定 | 第54-57页 |
3.1.9 OsGA20Ox1以及邻近区域核苷酸多样性分析 | 第57-59页 |
3.1.10 OsGA20Ox1单倍型分析以及关联分析 | 第59-61页 |
3.2 产量性状QTL的定位 | 第61-67页 |
3.2.1 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GPP3精细定位 | 第61-65页 |
3.2.2 产量QTL性状的比较 | 第65-67页 |
3.3 两个缺失功能的等位基因sd1中基因内重组产生有功能的SD1 | 第67-77页 |
3.3.1 材料的发现以及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67页 |
3.3.2 RI92以及近等基因系表型比较 | 第67-69页 |
3.3.3 株高基因的定位 | 第69-71页 |
3.3.4 两亲本以及RI92中SD1比较测序 | 第71-73页 |
3.3.5 SD1所在染色体区域为重组热点 | 第73-74页 |
3.3.6 SD1的遗传效应 | 第74-75页 |
3.3.7 有功能型的SD1对PBZ更敏感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84页 |
4.1 OsGA20Ox1控制水稻株高 | 第77-78页 |
4.2 OsGA20Ox1通过提高体内活性GAs增加水稻株高 | 第78-79页 |
4.3 OsGA20Ox1在籼稻中具有更高的分化 | 第79页 |
4.4 OsGA20Ox1增高而不增产 | 第79-80页 |
4.5 一对连锁的相引相(coupling phase)QTL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价值 | 第80-81页 |
4.6 重组热点提高 QTL 定位效率 | 第81-82页 |
4.7 RI92中SD1的基因内重组导致获得功能而极大增加株高 | 第82-83页 |
4.8 SD1降低收获指数提高单株产量 | 第83-84页 |
5 创新点和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3页 |
附录 | 第103-105页 |
附录Ⅰ | 第103-104页 |
附录Ⅱ 作者简历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