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光伏发电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及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光伏发电发展扶持政策 | 第13-14页 |
1.2.2 我国光伏发电发展扶持政策 | 第14-15页 |
1.2.3 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4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 光伏发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 第19-20页 |
1.3.2 并网逆变电流控制技术 | 第20页 |
1.3.3 防孤岛保护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1.3.4 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 | 第21-22页 |
1.4 光伏与储能协调控制技术及光伏电站评估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1 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协调控制 | 第22-23页 |
1.4.2 光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协调优化调度 | 第23页 |
1.4.3 光伏电站评估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 | 第24-29页 |
1.5.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及输出特性 | 第24-27页 |
1.5.2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模型 | 第27-29页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 第31-53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MPPT控制 | 第31-35页 |
2.2.1 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 | 第31-33页 |
2.2.2 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MPPT控制策略 | 第33-34页 |
2.2.3 仿真验证 | 第34-35页 |
2.3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优化控制策略 | 第35-41页 |
2.3.1 DE应用基础 | 第35-38页 |
2.3.2 基于DE的光伏并网逆变控制 | 第38-39页 |
2.3.3 仿真验证 | 第39-41页 |
2.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防孤岛保护控制策略 | 第41-44页 |
2.4.1 孤岛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2.4.2 组合式孤岛检测方法 | 第42页 |
2.4.3 仿真验证 | 第42-44页 |
2.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控制 | 第44-51页 |
2.5.1 光伏电站LVRT控制策略 | 第44-46页 |
2.5.2 光伏电站等效聚合模型 | 第46-49页 |
2.5.3 仿真验证 | 第49-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光伏发电与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第53-75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混合储能系统 | 第53-58页 |
3.2.1 蓄电池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3.2.2 超级电容及其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3.2.3 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电路 | 第55-56页 |
3.2.4 混合储能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56-58页 |
3.3 基于混合储能系统的光伏发电功率波动抑制策略 | 第58-62页 |
3.3.1 基于混合储能的光伏波动平抑系统 | 第58-59页 |
3.3.2 平抑目标的选择 | 第59页 |
3.3.3 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分配 | 第59-60页 |
3.3.4 仿真分析 | 第60-62页 |
3.4 光伏与混合储能系统并网/孤岛运行模式切换仿真研究 | 第62-67页 |
3.4.1 光伏与混合储能系统并网/孤岛运行控制策略 | 第62-63页 |
3.4.2 并网/孤岛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 | 第63-65页 |
3.4.3 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3.5 基于超级电容电流模型预测控制的冲击负荷跟踪补偿控制 | 第67-73页 |
3.5.1 冲击负荷及其特点 | 第67-68页 |
3.5.2 模型电流预测控制原理 | 第68-69页 |
3.5.3 微电网冲击负荷跟踪补偿控制策略 | 第69-70页 |
3.5.4 仿真验证 | 第70-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光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协调优化调度研究 | 第75-93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光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集成模式 | 第75-77页 |
4.2.1 光伏发电与分散式充电桩的集成 | 第76页 |
4.2.2 光伏发电与充电站的集成 | 第76-77页 |
4.2.3 光伏发电与充换电站的集成 | 第77页 |
4.3 光伏充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第77-80页 |
4.3.1 系统功率平衡模型 | 第77-78页 |
4.3.2 目标函数 | 第78-79页 |
4.3.3 约束条件 | 第79-80页 |
4.4 基于改进差分元胞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80-88页 |
4.4.1 基于Pareto解集的多目标问题概述 | 第80-81页 |
4.4.2 改进的差分元胞遗传多目标算法 | 第81-85页 |
4.4.3 算法性能测试 | 第85-88页 |
4.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88-92页 |
4.5.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88-89页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光伏电站运行性能与综合效益评估研究 | 第93-115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光伏电站运行性能评估研究 | 第93-100页 |
5.2.1 运行性能评估方法及流程 | 第93-95页 |
5.2.2 光伏电站运行性能评价指标 | 第95-97页 |
5.2.3 运行性能评价与分析实例 | 第97-100页 |
5.3 光伏电站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0-105页 |
5.3.1 光伏电站综合评价方法及流程 | 第100-101页 |
5.3.2 光伏电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1-102页 |
5.3.3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指标 | 第102-105页 |
5.4 基于物元可拓的光伏电站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第105-109页 |
5.4.1 物元可拓模型原理 | 第105-107页 |
5.4.2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 | 第107-108页 |
5.4.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修正 | 第108-109页 |
5.5 光伏电站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实例 | 第109-113页 |
5.5.1 综合评价指标与权重计算 | 第109-111页 |
5.5.2 建立物元可拓评估模型 | 第111-112页 |
5.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 第115-11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6页 |
6.3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