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部分 | 第14-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8-19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 课题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安徽古村落的界定及其空间环境特征概述 | 第22-31页 |
2.1 安徽古村落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安徽古村落的历史 | 第23-24页 |
2.1.2 安徽古村落的现状 | 第24-25页 |
2.2 安徽古村落的地域特征分类 | 第25-29页 |
2.2.1 皖南古村落"无山无水不成居" | 第26-27页 |
2.2.2 皖中古村落"徽韵水乡" | 第27-28页 |
2.2.3 皖北古村落"民俗文化古城" | 第28-29页 |
2.3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特征形成因素 | 第29-30页 |
2.3.1 历史因素 | 第29页 |
2.3.2 地理因素 | 第29页 |
2.3.3 人文因素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分析 | 第31-51页 |
3.1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解析 | 第31-48页 |
3.1.1 街巷空间要素 | 第31-34页 |
3.1.2 水系空间要素 | 第34-36页 |
3.1.3 建筑空间要素 | 第36-39页 |
3.1.4 广场 | 第39-42页 |
3.1.5 桥 | 第42-44页 |
3.1.6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对比 | 第44-48页 |
3.2 安徽古村落中的环境心理学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安徽各区域代表性古村落的空间环境分析及问题研究 | 第51-65页 |
4.1 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南屏空间环境研究 | 第51-55页 |
4.1.1 空间环境分析 | 第52-53页 |
4.1.2 空间环境现存问题 | 第53-54页 |
4.1.3 保护与传承措施 | 第54-55页 |
4.2 皖中古村落——合肥三河古镇空间环境研究 | 第55-59页 |
4.2.1 空间环境分析 | 第55-57页 |
4.2.2 空间环境现存问题 | 第57-58页 |
4.2.3 保护与传承措施 | 第58-59页 |
4.3 皖北古村落——淮北市临涣古镇空间环境研究 | 第59-62页 |
4.3.1 空间环境分析 | 第59-61页 |
4.3.2 空间环境现存问题 | 第61-62页 |
4.3.3 保存与传承措施 | 第62页 |
4.4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 第62-64页 |
4.4.1 传统建筑的损坏 | 第63页 |
4.4.2 水系河道的污染 | 第63-64页 |
4.4.3 混乱的空间整改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的保护与传承 | 第65-75页 |
5.1 安徽古村落空间环境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 第65-67页 |
5.1.1 建筑环境层面的意义 | 第65-66页 |
5.1.2 自然环境层面的意义 | 第66页 |
5.1.3 文化环境层面的意义 | 第66-67页 |
5.2 安徽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与原则 | 第67-69页 |
5.2.1 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 第67-68页 |
5.2.2 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 第68-69页 |
5.3 安徽古村落传承与保护的方案 | 第69-74页 |
5.3.1 街巷空间 | 第69页 |
5.3.2 水系空间 | 第69-70页 |
5.3.3 建筑空间 | 第70-71页 |
5.3.4 广场 | 第71-72页 |
5.3.5 桥 | 第72页 |
5.3.6 相关措施的执行 | 第72-73页 |
5.3.7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