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水量分配及其后评价概述 | 第15-26页 |
2.1 水量分配概述 | 第15-22页 |
2.1.1 水量分配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水量分配的目标 | 第15-16页 |
2.1.3 水量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16页 |
2.1.4 水量分配的分配要素 | 第16-19页 |
2.1.5 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及其实施过程 | 第19-22页 |
2.2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的相关概念综述 | 第22-25页 |
2.2.1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 第22页 |
2.2.2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 第22-23页 |
2.2.3 后评价的一般方法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60页 |
3.1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的特点 | 第26-27页 |
3.2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第27-28页 |
3.3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和步骤 | 第28-30页 |
3.4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42页 |
3.4.1 指标体系的层次和内容 | 第30-33页 |
3.4.2 指标检验 | 第33-35页 |
3.4.3 指标说明 | 第35-42页 |
3.5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2-58页 |
3.5.1 德尔菲法(Delphi) | 第42-43页 |
3.5.2 层次分析法 | 第43-45页 |
3.5.3 熵值法 | 第45-46页 |
3.5.4 网络分析法 | 第46-48页 |
3.5.5 指标体系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48-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4.1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原理的后评价模型 | 第60-62页 |
4.1.1 非负矩阵分解概述 | 第60页 |
4.1.2 非负矩阵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4.1.3 非负矩阵分解的基本特征 | 第61页 |
4.1.4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原理的后评价模型 | 第61-62页 |
4.2 基于熵权-ANP的非负矩阵分解后评价模型步骤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实例-引滦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 | 第64-76页 |
5.1 引滦水量分配概况 | 第64-65页 |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65-67页 |
5.3 非负矩阵分解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 第67-75页 |
5.3.1 基于NMF原理的引滦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计算 | 第67-71页 |
5.3.2 基于NMF原理的引滦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建议和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