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5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三)文章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价值观 | 第15-23页 |
| 一、价值和价值观 | 第15-16页 |
| (一)价值 | 第15页 |
| (二)价值观 | 第15-16页 |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价值观 | 第16-2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一般观点 | 第16-19页 |
|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0-23页 |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变化发展 | 第23-39页 |
| 一、新生代农民工 | 第23-26页 |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 第23-24页 |
|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 | 第24-25页 |
| (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变化发展 | 第26-39页 |
| (一)文化价值观 | 第27-29页 |
| (二)政治价值观 | 第29-32页 |
| (三)经济价值观 | 第32-34页 |
| (四)社会价值观 | 第34-36页 |
| (五)人生价值观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 一、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的客观原因 | 第39-46页 |
|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39-41页 |
| (二)政府政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三)经济环境的变化 | 第42-44页 |
| (四)教育模式的改革 | 第44-46页 |
| 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的主观原因 | 第46-50页 |
| (一)个人素质的提高 | 第46-47页 |
| (二)适应能力的欠缺 | 第47页 |
| (三)人力资本的短缺 | 第47-48页 |
| (四)社会资本的匮乏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建议 | 第50-59页 |
|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 第50-52页 |
| (一)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宣传教育 | 第50-51页 |
| (二)发挥凝聚作用坚持思想共识 | 第51-52页 |
|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 第52-54页 |
|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 | 第52-53页 |
|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 第53-54页 |
| 三、整合科学有效的社会平台力量 | 第54-59页 |
| (一)确立以政府-企业-社区为主的长效引导机制 | 第55-57页 |
| (二)确立以工会-共青团-志愿团队为辅的协同引导机制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