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插图清单 | 第14-16页 |
表格清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颗粒物的组成和生成机理 | 第18-21页 |
1.2.1 汽油机的颗粒物组成 | 第18-19页 |
1.2.2 柴油机的颗粒物组成 | 第19-20页 |
1.2.3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柴油机排放法规介绍 | 第21-26页 |
1.3.1 国外车用柴油机排放法规和测试规范 | 第21-24页 |
1.3.2 我国车用柴油机排放法规和测试规范 | 第24-26页 |
1.4 控制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技术策略 | 第26-27页 |
1.4.1 机内净化颗粒物技术 | 第26页 |
1.4.2 颗粒物后处理技术 | 第26-27页 |
1.4.2.1 氧化催化转换器 | 第26-27页 |
1.4.2.2 颗粒氧化催化器 | 第27页 |
1.4.2.3 颗粒捕集器 | 第27页 |
1.5 国内外颗粒捕集器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页 |
1.6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颗粒捕集器及理论模型 | 第30-44页 |
2.1 DPF过滤材料及结构 | 第30-31页 |
2.2 壁流式DPF过滤机理 | 第31-33页 |
2.3 颗粒捕集器再生技术 | 第33-35页 |
2.3.1 DPF被动再生技术 | 第33-34页 |
2.3.2 DPF主动再生技术 | 第34-35页 |
2.4 DPF数值模型 | 第35-43页 |
2.4.1 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2.4.2 DPF主要几何参数 | 第36-38页 |
2.4.3 DPF过滤体内部流动模型 | 第38-39页 |
2.4.4 DPF压降模型 | 第39-41页 |
2.4.5 碳烟滤饼层和深床层以及灰分层的加载模型 | 第41-42页 |
2.4.6 DPF加氧助燃再生反应模型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AVL FIRE的模型建立及验证分析 | 第44-66页 |
3.1 AVL FIRE软件简介 | 第44页 |
3.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3.3 边界及求解条件设置 | 第45-48页 |
3.4 发动机试验台架 | 第48-50页 |
3.5 喷油助燃式DPF产品介绍 | 第50-52页 |
3.6 模型试验验证 | 第52-54页 |
3.7 DPF压降特性分析 | 第54-58页 |
3.7.1 DPF压降组成 | 第54-55页 |
3.7.2 碳烟初始量对压降的影响 | 第55-57页 |
3.7.3 孔隙率对压降的影响 | 第57页 |
3.7.4 入口流速对压降的影响 | 第57-58页 |
3.8 DPF加载过程分析 | 第58-62页 |
3.8.1 DPF内部速度流动场分析 | 第58-59页 |
3.8.2 DPF碳烟累积分布分析 | 第59-61页 |
3.8.3 加载DPF过程中温度场分析 | 第61-62页 |
3.9 DPF再生过程分析 | 第62-64页 |
3.9.1 再生过程温度变化分析 | 第62-63页 |
3.9.2 再生过程中碳烟变化分析 | 第63-64页 |
3.9.3 喷油助燃效果对碳烟再生的影响 | 第64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工况下DPF性能试验研究 | 第66-75页 |
4.1 喷油助燃式DPF性能检测 | 第66-68页 |
4.1.1 自由加速试验 | 第66-67页 |
4.1.2 加载减速试验 | 第67-68页 |
4.2 DPF标定和数据记录 | 第68-69页 |
4.3 城市道路工况下DPF性能分析 | 第69-73页 |
4.3.1 城市道路工况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4.3.2 DPF再生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4.3.3 DPF再生效果分析 | 第72-73页 |
4.4 DPF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