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选题意义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第20-24页
        1.4.1 研究框架第21-22页
        1.4.2 基本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4-68页
    2.1 权利视角下社会福利观的演进第24-47页
        2.1.1 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自然权利说及其福利观第24-33页
        2.1.2 以社会权利为核心的公民权利说及其福利观第33-42页
            2.1.2.1 公民权利理论的基本思想第33-37页
            2.1.2.2 公民权利的福利观:以社会权利为基础的普遍主义福利思想第37-42页
        2.1.3 公民权利福利观的发展: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再平衡第42-47页
            2.1.3.1 福利国家公民权利理论的局限性第42-44页
            2.1.3.2 发展公民权利的新思路:新平等主义与积极福利第44-47页
    2.2 社会权利与社会福利分层第47-68页
        2.2.1 社会权利与劳动力“去商品化”问题研究第48-51页
        2.2.2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分层体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51-68页
            2.2.2.1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第52-56页
            2.2.2.2 法团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第56-58页
            2.2.2.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及其分层结果第58-63页
            2.2.2.4 社会福利分层评价第63-68页
第3章 “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第68-120页
    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生产第68-92页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第68-87页
            3.1.1.1 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第70-74页
            3.1.1.2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体系第74-75页
            3.1.1.3 城镇居民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第75-79页
            3.1.1.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79-85页
            3.1.1.5 社会优抚制度体系第85-87页
        3.1.2 以“单位”和“集体”为基础的“福利身份化”的生产第87-92页
    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固化第92-120页
        3.2.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第92-93页
        3.2.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第93-113页
            3.2.2.1 配套工具阶段(1986‐1997 年)第94-102页
            3.2.2.2 制度建构阶段(1998 年至今)第102-113页
        3.2.3 “城乡分割”与“分区操作”造成的“福利身份化”的固化第113-120页
第4章 公民权利视角下“福利身份化”的制度反思: 类法团主义模式与社会权利的有限实现第120-150页
    4.1 “身份化”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第120-127页
        4.1.1 “去商品化”指标描述第121-122页
        4.1.2 养老保险“去商品化”程度的比较分析第122-125页
        4.1.3 医疗保险“去商品化”程度的比较分析第125-127页
    4.2 “福利身份化”的社会分层结果第127-142页
        4.2.1 社会分层理论的经典谱系第127-132页
        4.2.2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情况分析第132-139页
            4.2.2.1 社会分层标准由“政治——地位型”向“经济——职业型”转变第133-135页
            4.2.2.2 社会阶层分化显著第135-137页
            4.2.2.3 社会阶层出现固化趋势第137-139页
        4.2.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第139-142页
    4.3 “福利身份化”的制度反思第142-150页
        4.3.1 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类法团主义模式第142-147页
        4.3.2 社会权利的有限实现与社会分层结果的强化第147-150页
第5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 平等的正义观与自由的正义观..137第150-178页
    5.1 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演变第150-162页
        5.1.1 西方古典分配正义思想:财产权利与必需品权利第151-157页
        5.1.2 现代分配正义原则:人类平等的价值与基本需要的满足第157-162页
    5.2 社会福利领域关于社会正义原则的争论:平等与自由第162-170页
        5.2.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第163-166页
        5.2.2 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第166-168页
        5.2.3 分配正义原则争论:平等与自由第168-170页
    5.3 社会正义的价值选择:需要原则与贡献原则第170-178页
        5.3.1 需要原则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界定第170-175页
        5.3.2 贡献原则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界定第175-178页
第6章 “去身份化”的实现路径: 公民权利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第178-200页
    6.1 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逻辑第178-181页
        6.1.1 需要原则的应用:基础保障第178-180页
        6.1.2 贡献原则的应用:补充保障第180-181页
    6.2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框架第181-188页
        6.2.1 社会保险: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到普遍的社会权利第181-182页
        6.2.2 社会救助:从贫困的个体性到社会性第182-184页
        6.2.3 社会福利:从补缺到普惠第184-188页
    6.3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路径探索第188-200页
        6.3.1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第188-192页
        6.3.2 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第192-200页
第7章 结论第200-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18-222页
后记第222-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监禁矫正效能实证研究
下一篇:何以如家般安居于世--黑格尔伦理政治哲学研究